心理捷径:认识“自动化反应”模式
发布时间:2024-08-25 05:06 浏览量:8
文明的进步,靠的是人们不假思索就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德
无意中卖出去的绿宝石
店主在景区开了一家珠宝店,为了把生意做好,她精挑细选了一批绿宝石,按照品质分别定了价格。
她觉得自己的定价童叟无欺,绿宝石首饰的质量绝对对得起她的价格。
旅游旺季来了,店铺里挤满了客人,客人看了又看,可就是没有人买。
为了卖掉它们,她尝试了若干种销售技巧。
把它们放到更显眼的展示区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没用。
让店员主动“推销”,也没用。
一天,她要外出采购,为了把绿宝石首饰卖出去,她决定忍痛割肉,降价销售。
她让店员写一张告示:“本店的所有绿宝石首饰,原价×1/2。”
几天后,她回来了,竟发现所有的绿宝石首饰销售一空,她很高兴,虽然亏了不少,好歹把货卖光了。
当她看到绿宝石首饰展示区的告示时,彻底傻眼了。
“本店的所有绿宝石首饰,原价×2。”
所有的首饰都是按原价的两倍卖出去的!
这是怎么回事?
自动化反应or可控化反应
其实,店主无意中触发了游客的“自动化反应”模式。
这种在某种环境下机械地回应某一信息的倾向叫作“自动化反应”。
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彻底分析后做出反应的倾向,则叫作“可控式反应”。
真正想买好东西的人对价格低的东西是看不上眼的。
来景区旅游的游客大多数是生活比较富裕的,他们对绿宝石首饰了解的不多。
对他们来说,“东西贵=质量好”成了他们这个时候的决策标准。
便宜无好货,店主突然涨价,可能是因为原先的价格定的低了,也可能是买的人太多,供不应求。
它们更贵重了,也更值得拥有了。
这看起来是一种很愚蠢的消费行为,实际上是很合理的。
在环境复杂的社会,我们需要这种心理捷径。
哪怕就是短短的一天当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我们也不可能把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都辨识、分析出来。
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能力。
我们总结经验,根据少数关键特征把事情分类,一碰到这样或那样的触发特征,就不假思索地做出反应。
心理学家把这些捷径叫作“启发式判断”。
这种心理捷径在大多数时候都行之有效。
不过,我们也可能因此偶尔犯下错误,付出沉重的代价。
当认为事情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就会拒绝这种“自动化反应”模式,而去选择“可控式反应”模式。
因为走“心理捷径”的代价太严重,我们玩不起,必须深思熟虑。
不过,哪怕我们是“有意”选择深思熟虑,但并不代表我们就有“能力”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个时候,我们会寻求专家的帮助。
权威人士的话就一定可信吗?
生病时,你是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治疗还是选择去找专业的医生?
面对法律问题,你是自己查找资料还是咨询从事多年的律师呢?
为什么医院专家的号一号难求,实习医生的号却没人敢挂?
人们往往会轻率地接受权威人士的说辞,照着他们的指点去做事。
这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先思考专家的论点,看看值不值得相信,而是直接忽视论点,仅仅因为专家是“专业人士”,就选择相信他们。
很多时候,“权威人士”的话并不一定可信。
妇科医生不一定就懂儿科的事情。
周鸿祎懂杀毒软件,但他不一定就懂人工智能,也不一定就对汽车有很深的研究。
马未都懂古董,会捡漏,但他说南方人普遍比北方人矮小,是因为南方冬天冷没有暖气,南方人蜷缩着睡觉导致的。这可信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欲望和能力缺一不可
“自动化反应”和“可控化反应”并没有什么对错。
我们很多时候希望自己能够主动选择“可控化反应”,但这一点的前提是要有“能力”。
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专业能力。
欲望是我们思考的动力,能力代表的是对事情的专业度,会直接导致思考的结果。
当一个人只有欲望而能力不足时,行为不仅更加受到理性思考的驱动,还受到情绪、冲动和外部的影响。
有时候,人们可能会因为欲望或情绪的驱使而做出冲动的决策,而非深思熟虑。
所以,只有人既有欲望又有能力的时候,才会以深思熟虑的可控方式做出反应。
点个“”,谢谢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