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子镇:打好向海图强“三张牌”

发布时间:2024-10-31 11:55  浏览量:13

今年的国庆“黄金周”,位于滨州市最北端的北海经济开发区马山子镇迎来大批游客。人们在这里感受渔村文化,品尝美味海鲜,体验沙滩露营,国庆假期客流量同比增长了70%。

注重经略海洋,推动乡村振兴。客流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马山子镇以海洋产业推进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该镇创新“产业链党委+村党支部+龙头企业+强村公司+产学研合作平台”发展模式,科技、富民、文旅“三张牌”打得风生水起。

打好科技牌,让“老产业”兴起来。依靠科技解决好渔业发展的品种、品牌、品质的问题。

作为传统渔盐之乡,北山子镇曾长期面临没有本土优质一代苗种这一卡脖子难题。为此,该镇全力支持辖区渤海水产有限公司引进5名工程院院士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建成了总投资3.5亿元的全国唯一一处国家级对虾联合育种平台,实现了虾苗选育、测试、保种、养殖、加工全产业链条生产。目前种苗在苏北、环渤海地区市场占有率突破80%,稳居全国第一,打造出了水产业的“中国芯”,为助力国家海洋种业建设做出了滨州贡献。

提升海洋产业科技水平,向品牌要效益,马山子镇在品牌培育、宣传、监管上下功夫,精深加工20余种虾贝产品,打造出了“脊岭岛”“俏虾客”“滨州文蛤”等多个全国知名品牌,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通过着力推进产业“强一接二连三”,马山子镇形成了集育苗、养殖、光伏渔业、精深加工、电子商务、贸易物流和精细化工于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持续提升海洋产业的发展品质。目前,辖区以渤海水产、海缘养殖等为代表的企业在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方面表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其中,渤海水产先后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二等奖、第十二届山东省发明创新奖一等奖等,并成功入选国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打好富民牌,让“新农人”强起来。坚持让群众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

富“口袋”,就是聚焦龙头带动,做大优势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围绕海产品销售,马山子镇依托渤海水产等骨干企业,建设海鲜交易市场4处,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5000余人次,人均增收2万元。1-9月渔业总产值4.8亿元。

富“脑袋”,就是全面实施“双新人才”工程。依托正海、汇泰等企业研发中心,引进省级高层次人才7人,建设“鲲鹏新农人学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93名,让真正懂技术、懂经营的本土专业人才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力量。

让群众富,首先要让集体富。通过实施联村共富工程,马山子镇整合三个渔村资源成立联合强村公司,促进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截至目前,全镇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0%。

打好文旅牌,让“新北海”活起来。突出新特色,打造“来北海看海”的文旅品牌。

马山子镇聚焦沉浸式体验、房车露营等文旅新业态,大胆破题,区镇村三级党组织凝聚合力,牵头举办渔港露营节、渔村文化旅游节等22场海洋文化节庆活动,2024年国庆假期,吸引游客2.8万人次,同比增长70%。

该镇创新开展“文化引领”“百姓大舞台”“暖心银龄”三大工程,致力于让群众乐起来。村民自导自演文艺演出90多场,2100多名群众变身演员;93名“文化引领者”授课千余次,培训少年儿童3万余人次;9300多户次的老人领取孝善物资812万元,极大地丰富了“心安乡镇”的建设内涵。“初心为民·暖心银龄”工程被评为“滨州市十大慈善项目”,马山子镇是全市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乡镇。“百姓大舞台”活动被评为“滨州市十佳文化活动品牌”,入围山东省优秀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评选,年内两度登录国家文旅部《中国文化报》专刊。

马山子镇紧紧围绕北海“4+4+1”产业体系,重点发挥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渔港经济等临海特色产业,做好文旅发展规划,布局实施海堡民宿、休闲渔业、海盐康养、农业采摘等7个旅游项目,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当前,岔尖渔村正在依托“山东省特色生态旅游村”的金字招牌,积极发挥“临海依港、自然生态”的资源优势,布局打造“北海渔歌·盐海银雪”文旅品牌。10月份,《北海经济开发区构建区镇一体化全域(海上)旅游应急救援服务体系验》入选山东省旅游公共服务优秀案例。

当前“向北向海向未来”的远景已全面起势,作为滨州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主战场,马山子镇将持续打好经略海洋推进乡村振兴“三张牌”,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大众新闻记者 韩凯 通讯员 刘方龙 报道)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