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展新颜 | 荔波县板寨村:“板寨红”的绿色发展路

发布时间:2024-12-10 14:07  浏览量:4

红七军板寨会师旧址

出荔波高铁站,车辆一路疾驶,车道中间鲜艳的红色三角梅和绿色的树叶交相辉映。荔波,既拥有“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之称的世界自然遗产——茂兰喀斯特森林保护区,又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在荔波县全域旅游游客集散中心门口的展示栏,可以看到荔波旅游的脉络:西线为著名的大、小七孔,线路上遍布瀑布、洞、湖、桥、林、湿地,东线则充满浪和滩。南北线则分布着少数民族村寨,和红色旅游景区。

红色文化 闪耀人心

沿着南线驱车一个多小时,穿过茂兰喀斯特森林腹地,就到达毗邻广西的黎明关乡板寨村。“世遗胜地,革命板寨”的大字熠熠生辉。

这里发生过两段革命故事。1930年初,红七军为了摆脱国民党重兵的围剿,保存革命力量,红七军前委决定游击黔桂边区,在思恩遇敌,兵分两路,进入黔境。1930年4月16日,军长张云逸率第二纵队从广西经黎明关进驻板寨。之后,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率第一纵队赶到板寨,会师于此,并将军部设在了这里。

红七军板寨会师旧址

红七军板寨会师期间,召开群众大会,向群众宣传红军的政治主张,激发革命热情;书写标语扩大红军影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护群众财产;镇压土豪劣绅,开仓济贫;作出攻打榕江县城,获取给养的决定。从此,红七军节节胜利,并于6月回师右江,重建革命根据地。

如今,红七军板寨会师旧址纪念馆,先后被省人民政府、荔波县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荔波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德育基地。每周都会有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来这里重温红色历史,坚定红色初心,赓续红色血脉。板寨村也开发出“重走红军路 重温革命情”的红色研学旅行和军事夏令营活动。

“红七军是第一支进入贵州的红军队伍,在贵州高原播下革命火种,为红军再度入黔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红色讲解员罗芳细致耐心地为每一批前来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人进行讲解。

路石步步无名烈士谱,关山座座抗日英雄碑。沿着历经岁月沧桑、风雨剥蚀的石台阶上山,就来到了板寨村黎明关抗战遗址。这里曾是黔桂交通通道,两侧为悬崖峭壁,仅有一条小道通行,地势险要。关卡用石块砌成,修建有长50米石关墙,有多个垛口、炮位和机关枪阵地。身临黎明关,便觉得气势森严。

1944年秋天,日寇发动了“黔南事变”,荔波、三都、丹寨、独山等县城相继沦陷,这是日寇首次进入贵州境内。1944年11月,侵黔日军从广西进入荔波茂兰,在黎明关与中国守军交火,开启了贵州省本土抗战的第一枪。中国守军与日寇鏖战三天两夜,破灭了日军三路会师都匀,进而攻占贵阳、威慑陪都重庆的战略企图,在贵州的抗战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黎明关抗战遗址

红色是板寨村最亮的底色。板寨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党校+红色现场教学点”模式,创新创优红色教育培训方式,将红色教育从党校课堂延伸至红色现场教学点,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经济,打造集“红色文化、生态旅游、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链,实现“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板寨村建立了黎明关党教实训基地,吸引了贵州省长征干部学院、各级党校等众多学员参与学习和教学。近几年来,板寨村承接各级党校培训、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性教育及中小学研学达10万余人次,发展民宿10余家,每户年均收入增加3万元以上。

绿色产业 发展有路

采访那天,板寨村支书姚举福去荔波县城为村里的“板寨红米”跑销路了。今年板寨红米产量70吨,目前还有40吨放在仓库里等着销售出去,姚举福坐不住,自己出门想办法去了。

产业兴则乡村兴。以前,板寨村村民主要依靠贫瘠的土地要饭吃,祖祖辈辈依靠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收益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板寨村群众收入渠道单一、村级产业不成规模、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长期存在。

板寨村坝区稻油轮作示范基地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板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不断强化村级产业发展,经过多方面探索,摸索出“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结合村情实际和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种植了350亩红米、150亩紫米、230亩蜂蜜脐橙以及椿芽、辣椒、甘蔗和桑树等特色产业,带动全村900多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近务工,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以上。

“我们先后推出了板寨红酒、板寨红果、板寨红米·紫米、板寨红椒等系列‘板寨红’农特产品,实现了把农产品变成农特产品,由农特产品变成商品,增加了经济效益。”板寨村党支部副书记姚永岳告诉记者,2023年板寨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5万元,村合作社向群众分红3.9万元,兜底帮助全村村民缴纳3.5万元垃圾清运费。

板寨村蜂蜜脐橙基地

新风扑面 旧貌焕新

“红色板寨好地方,好山好水好风光,村规民约大家唱,形成群众好风尚......”板寨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将村规民约改编为少数民族歌曲进行说唱推广,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

据介绍,板寨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通过实行“一寨一策一清单”,重点抓好庭院美化、村规民约、家风家规等整治内容。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为轴心,充分发挥返乡退休老党员、老军人、老村干以及乡贤等力量,成立“乡贤会”“组管委”等,对群众间矛盾纠纷及群体性事件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化解,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

板寨村坝坝会

打铁还需自身硬。板寨村党支部经常组织党员充分用好红色革命遗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我们今年9月份还组织党员重走革命路,从黎明关开始徒步走到广西社村,目的就是磨炼党员意志,传承革命精神。”黎明关乡驻板寨村驻村干部莫廷飞说,几十名党员徒步六个小时,切实感受了革命先辈用热血换来太平盛世的不易,更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

“现在我们村还经常在红七军当年开群众大会的地方开会,商量村里的大事小情。”村民乐呵呵地说,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生活也越来越幸福,感谢党的好政策。

板寨村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帮助村民干农活(板寨村供图)

作为红色革命圣地,板寨村致力于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遗产,大力弘扬革命传统精神,用红色文化培育红色传承人,以先辈的革命事迹不断激励村民铭记党恩、不忘党史。2021年,板寨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板寨村探索创新的“共商机制、共议机制、共建机制、共治机制、共享机制”“五共”工作法,充分激发了群众参与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的积极性,板寨村也成为百姓富裕、环境优美、人民和谐、红色文化浓厚、乡风文明的美丽村庄。

文/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郎艳林 唐波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