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增3万家!药店为什么越开越多?告诉你真相
发布时间:2024-12-23 12:51 浏览量:22
大家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呢?街上开了非常多的药店,特别是有的街上甚至相隔几百米就会有一家药店,其中还有很多连锁的大型药店,很多药店还开在街上的黄金位置,面积就有几百平米,人员也有不少,每天人员水电和房租就不少钱,而且很多药店还会在节假日的时候拉横幅做活动,价格比平时还会便宜。
这让人很疑惑,这么多的药店大家都赚钱么?为什么会越开越多?
药店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据国家药监局数据统计,2022 年全国药店数量已超 62 万家,相较于 10 年前新增了 18 万家。
如今在一些街道,短短 500 米范围内便能看到六七家药店。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2017 年启动的医药分家改革。改革后,众多患者在医院就诊获取诊断证明后,选择到药店买药,使得药店市场需求大幅攀升。
在 2017 年之前,药店每年新增数量约 1 万家,而此后每年至少新增 3 万家。
此外,许多地方取消了药店 500 米或 350 米的限制。此前这一限制旨在均衡资源、防止药店过度集中,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滋生了垄断、审批寻租等问题,限制取消后,药店数量便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
例如,在一个新兴商业区内,原本规划有一定数量的医疗配套设施,其中包括药店的布局规划。然而随着限制取消,短短两年内,该区域内的药店数量就能增长到八家。这八家药店在经营过程中竞争激烈,为了吸引顾客,各出奇招。
有的药店推出了大幅度的折扣活动,有的则强调自己的药品品类更为齐全。
但在这种看似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问题。
由于药店数量过多,市场份额被进一步瓜分,一些小型药店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降低药品采购标准,或者过度依赖高利润的保健品销售,从而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药品价格日益高昂。药店的盈利来源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基础药品销售。大多数家庭都会储备一些基础药品以应对常见小病,如感冒药、咳嗽药、止痛药、消炎药及眼药水等。
然而,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物价格可能相差数倍。
例如,在中国获得批文的布洛芬有 514 种,其中布洛芬片就达 367 种。以布洛芬片为例,其在不同药店的售价就有明显差异。在一家大型连锁药店,该售价可能 15 元一盒,而在一些小型社区药店,售价可能高达 25 元一盒。这其中固然有药店运营成本差异的因素,但也反映出药品价格缺乏有效监管的现状。
另一方面,保健品成为药店重要利润增长点。
许多人在药店买药时都有过类似经历:购买十几元的眼药水时,售货员会推荐搭配一两百元的叶黄素;买二三十元的感冒药,会被劝说再买两三百元的维 C;买胃药时,还会被要求搭配益生菌等。
药店如此大力推销保健品,原因在于其利润率极高,在 4 成到 7 成之间,部分甚至可翻倍,而普通药品根据 A 股四大连锁药店数据显示,毛利率不到 40%。
据不完全统计,在某些地区的药店销售中,保健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已经超过了 30%。在一些老年人聚集的社区药店,这个比例甚至更高。
因为老年人往往对健康更为关注,更容易接受药店售货员对于保健品功效的夸大宣传,从而购买大量的保健品。
02
面对药店的种种现象,消费者需掌握一些防坑技巧。
首先,关注药品摆放位置。通常,药店里最显眼处摆放的多为价格贵、利润高的药品,而价格低廉或利润低的药物往往放置在角落。其次,学会甄别药品与保健品。
药盒上标注 “国药准字” 的为正规药品,标注 “国食健字” 或 “卫食健字” 的是保健品,标注 “某某卫食证字” 则仅属于食品范畴,若买到标注 “胃药健字” 的药,因自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已停止生产此类药品,且自 2004 年 1 月 1 日起禁止流通和使用,应立即报警。
在古代,药店常挂有 “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 的对联,彰显其济世救人的情怀。
而如今,药店门口多是 “购买 100 元送鸡蛋一斤” 的横幅。这一对比,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药店作为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一环,不应仅仅追求商业利益,还应多一些人文关怀,让消费者在买药过程中感受到温暖与诚信,这样才能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盈利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
医药零售行业的这些现象,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对药店的药品价格进行监管,例如建立药品价格监测平台,对常用药品的价格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价格异常波动,便及时介入调查。
同时,对于药店保健品的推销行为也进行了规范,要求售货员必须如实告知消费者保健品的功效和适用范围,不得进行夸大或虚假宣传。
然而,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药店现存的问题,还需要从行业规范、市场监管、企业自律等多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健康、有序、充满人文关怀的医药零售环境。
文本来源@财经不眠姐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