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丨数九寒天人易病,抓住养生“黄金期”,健康过寒冬~
发布时间:2024-12-23 14:42 浏览量:10
传统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个节气
冬至节气
冬至时节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阶段,也是阳气最少、阴气最盛的阶段。所谓“冬至一阳生”,从冬至起自然界的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此后气候将进入最寒冷的阶段。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转化时期,也是养生的大好时机。
冬至三个地方要暖
冬至时节,最重要的养生即是保暖,身体暖暖的,气血才会顺畅,才可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头暖
从中医角度来说,头为“诸阳之汇”,也是应该重点做好保暖的部位。尤其是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人,头部保暖更加重要,对预防脑卒中等很有帮助。头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易引起头痛、感冒和胃肠不适等。
脚暖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脚部受寒,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下降。此时病毒、细菌乘虚而入,便可引发身体不适。
背暖
寒冷的刺激可通过背部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背部受凉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引起各种不适。
冬至吃五样
01一只鸡——御寒补身
鸡肉性微温,偏向于性平,身体比较健康,既不体虚又没有燥火的人,冬季可以多吃鸡肉。鸡汤的营养非常丰富,可以提高生理机能、强筋健骨,预防寒凉。注意:一定要汤肉一起吃。
02一口羊肉——温阳补虚
羊肉温阳补虚,可以散寒湿、补精血、暖心胃。可以搭配白萝卜食用,不仅在味道上相得益彰,营养方面也可以取长补短。
03一碗萝卜汤——化痰消食
“冬吃萝卜夏吃姜”,白萝卜有消积化痰补气顺气的作用,冬天容易受寒感冒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可以在家里炖点白萝卜汤辅助治疗。注意:脾虚泄泻的人最好少吃。
04一笼山药——健脾胃
先调脾胃后进补,脾胃好,才能吸收营养。中医认为,山药性甘平、无毒,有补脾益肾、养肺、止泻之功效,补而不滞,不热不燥,男女老幼都适宜,有病无病都适用。
05一碗栗子粥——补肾
进入冬季以后,饮食中的肉类增多,经常喝栗子粥调理,不仅补肾,而且滋养脾胃,缓解肉食带来的负担。
冬至保健小技巧
揉耳朵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长期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
拉耳垂:用两手的拇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向下拉耳垂15~20次,发热为度。
提耳尖:用双手捏住双耳上部耳轮,提拉耳尖,提拉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顺便对耳尖进行按摩,以微微发热为度。
摩耳轮:拇指位于耳轮内侧,其余四指位于耳轮外侧,揉搓2~5分钟,再往上提揪,以耳部感到发热为度。
做艾灸
冬季常见的保健灸法有火龙灸,是在督脉大椎至腰俞的脊柱部位上施以重灸的一种操作,具有施灸范围大、施灸时间长的特点。
配合隔姜灸,可使生姜、艾绒温通发散、舒筋活血之性更好地渗透入机体。可以祛风散寒、强督温阳、强腰补肾,增强人体抵抗力,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是临床上治疗寒性凝滞过久、过深的顽疾之法。
泡泡脚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气候寒冷,泡脚除了能够驱寒,还可引气血下行,缓解疲劳,提高睡眠质量,可推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别用陈皮、艾叶、当归、红花、食盐、益母草等中药泡脚。
注意饭后1小时内不宜泡脚,太饿的时候也不宜泡脚。糖尿病患者、静脉曲张患者、血栓患者、足癣等皮肤病患者需咨询专业医生是否适宜泡脚。
医学指导: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病房主任 冯文战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