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是迷信!“玉不过手,金不离目,手不指鱼”,到底有何深义?
发布时间:2025-03-10 08:05 浏览量:13
文 |追梦人
编辑 |追梦人
●—≺ 前言 ≻—●
“玉不过手,金不离目,手不指鱼”,这句话你听说过吗?
乍一听像是某种离奇的迷信禁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古人真的认为触碰玉石、金器或指向活鱼就会带来厄运吗?
事实上,这句俗语并非如字面所述的迷信,而是凝结了古人深刻的生活智慧。
那么,玉为何不可过手?金又为何不能离目?购买海鲜时,手指又有何忌讳?
●—≺ 玉石奇谈:何以“不过手” ≻—●
玉石,这种温润如玉、色泽诱人的宝石,自古以来便受到中国人的钟爱,它不仅是高洁品格与纯净心灵的象征,更因其稀缺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价值连城。
但玉石也有其脆弱的一面,一块精心雕琢的玉石饰品,稍有不慎便可能损毁,其价值也会骤然下降。
正是基于玉石的特性,古人总结出了“玉不过手”的购买原则,“玉不过手”这一习俗源远流长。
相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曾因贪玩美玉而误国,自此以后君王大臣在鉴赏玉器时,往往要将其置于案上以示慎重。
到了唐宋时期,“玉不过手”的规矩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玉石商家为了避免纠纷,会特意备有锦盒软垫,请买家在挑选时将心仪的玉石放置其上把玩。
时至今日,“玉不过手”仍是玉石交易中的重要习俗,无论是在玉器市场还是高端玉石展会上,我们都不难发现,玉石爱好者在鉴赏把玩时,总会小心翼翼地将玉石托在手心,生怕一个不留神就损坏了心爱的宝贝。
与此同时,不少玉石商家也会为顾客提供手套,以防止玉石表面被汗渍或油脂污染,一次意外的教训更让人们认识到了“玉不过手”的重要性。
一位玉石收藏家在鉴赏一件珍稀的白玉佛像时,一时疏忽竟将其跌落在地,玉佛虽然并未摔碎,但表面已经出现了无法修复的裂纹。
这件本可高价拍卖的艺术珍品,顷刻间贬值近半,买家的懊悔不已更印证了“玉不过手”的智慧所在。
玉石之美,在于其晶莹剔透、温润如水;而玉石之贵,则在于其珍稀难得、价值不菲。
既然玉石如此金贵,我们在把玩欣赏时,又怎能掉以轻心呢?
古人留下“玉不过手”的规矩,不正是为了提醒后人多加珍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吗?那么,了解了“玉不过手”,“金不离目”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
●—≺ 黄金交易 眼不离目 ≻—●
黄金,这种璀璨夺目的贵金属,自古以来就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它不仅因其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而备受推崇,更因其保值增值的特点而成为众多投资者的心头好。
但正是由于黄金的高价值,黄金交易市场也成为了一些不法分子的“淘金场”,谈到黄金投资,我们不得不提到其特有的市场风险。
黄金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诸如全球经济形势、地缘政治冲突、美元汇率走势等,都会导致金价的大幅波动。
此外黄金市场的透明度相对较低,一些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行为时有发生。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趋利避害,确保资金安全,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金不离目”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俗语,但其中却蕴含了深刻的实际意义。
在黄金交易过程中,投资者要时刻保持警惕,将黄金置于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防止其被调包或者数量、重量发生变化。
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对投资者自身权益的一种保护,毕竟黄金的价值高昂,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将是惨重的。
当代金市欺诈手法可谓是“花样百出”,令人防不胜防。
一些不良商家会利用投资者对黄金知识的匮乏,以次充好,蒙混过关;有些则会在称重过程中做手脚,试图暗度陈仓。
还有一些会故意制造市场混乱,趁机哄抬价格,诱导投资者“高买低卖”。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骗局,投资者们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因此蒙受巨大损失。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明眼的黄金投资者呢?
投资者需掌握必要的黄金投资知识,了解影响金价走势的关键因素,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在选择交易平台时,要优先考虑信誉良好、监管严格的正规渠道,切忌贪图小利而落入骗局。在交易过程中时刻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要轻易被市场情绪所左右,更不要盲目跟风。
当然,在此过程中,适时寻求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帮助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黄金投资或许是一条通往财富自由的道路,但这条路上却布满了陷阱和险滩。
唯有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循“金不离目”的原则,我们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浅谈了“金不离目”中门道,俗语中的最后一句“手不指鱼”,又向我们揭示着怎样的真相?
●—≺ 海鲜市场:莫让“手指鱼”游走 ≻—●
说起海鲜,可能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咽口水,鲜美多汁的蟹肉,肥嫩可口的鱼肉,再搭配上一些时令蔬菜,简直就是一场味蕾的盛宴。
当我们兴冲冲地走进海鲜市场,准备大饱口福时,却往往会发现,这里似乎有着一些“潜规则”,稍不注意就可能掉入“消费陷阱”。
在喧嚣热闹的海鲜市场上,总是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每个摊位前都摆放着各种新鲜的海产品,看得人眼花缭乱。
反观这看似寻常的交易中,一些商家却在暗中玩着“猫腻”。
他们或是将次品冒充鲜活,或是调包货品,甚至还会利用客人的疏忽以次充好。
“手不指鱼”说的就是这样一种“消费陷阱”,一些不良商家会故意误导顾客,让其用手指向某条心仪的鱼,继而趁机将质次价高的鱼偷偷调换过来。
等到顾客回家准备下厨时,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买到了劣质货,更有甚者,有些商家还会借机抬高价格,让顾客多付冤枉钱。
面对海鲜市场中的种种陷阱,我们又该如何避免被套路呢?
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先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心态,不要轻易相信商家的花言巧语,更不要被那些看似实惠的优惠价所诱惑。
在挑选海鲜时要仔细观察,多问几家的价格,货比三家不吃亏;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指向海鲜,以免给不法商家可乘之机。
如果遇到心仪的货品,不妨请商家将其捞出来,仔细查看质量后再做决定。
当然,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挑选技巧,也是确保海鲜品质的关键。
比如挑选活蟹时,可以观察其是否有精神,腿脚是否完整有力;选购鱼类时,可以查看其眼睛是否清亮,鳞片是否紧致;而对于贝类而言,壳体完整、闭合紧密则是新鲜的标志。
只要多观察、多询问、多比较,相信我们就能在海鲜市场中淘到真正物美价廉的好货。
●—≺ 古语今释 意义深远 ≻—●
古语,这些先人们总结出的生活经验和教训,虽然看似简单朴实,却常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们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种种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和警示。
“玉不过手,金不离目,手不指鱼”,这句俗语背后正是对人性弱点的一种洞察,它告诉我们,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常常会铤而走险,做出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
生活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真的还需要这些“老掉牙”的古语吗?事实上,传统智慧从未过时,相反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时代,古语所蕴含的生活智慧更显珍贵。
“玉不过手”提醒我们要谨慎对待手中的“玉”,无论是金钱、权力还是其他资源,都要懂得珍惜和节制。
“金不离目”则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他人的蒙蔽和欺诈;“手不指鱼”更是教会我们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成为别人的猎物。
这些古语虽然来自过去,但其蕴含的智慧却可以直接应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
在玉石交易中,我们要懂得“玉不过手”的道理,谨慎对待每一次交易机会;在金融投资领域,我们更需要时刻谨记“金不离目”的原则,提高风险意识,规避市场陷阱。
而在日常消费中,我们则要牢记“手不指鱼”的警示,避免受骗上当。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古语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们来源于生活,并指导着生活,它适宜存在于任何时代,且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21经济网:2024-02-22,《玉不过手、手不指鱼、糕不问价,如何根治“热辣滚烫”文旅背后的“暗疮”?》
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2024-11-19,《“玉不过手”是什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