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后的黄金十年:如何用‘心宽’和‘节制’赢得长寿?
发布时间:2025-03-11 13:50 浏览量:10
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五十岁悄然而至。这个年纪,许多人开始意识到,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正如古人所言:“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后,我们愈发明白,命比什么都值钱。上半生拼命,下半生一定要学会惜命。
《黄帝内经》中提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意思是,人过了四十岁,身体机能开始逐渐衰退。到了50~59岁这个年龄段,更要学会惜命。这几年,是中年渐逝、老年将近的过渡期,也是决定长寿与否的关键转折点。
01 心态平和,学会“心宽”
弘一法师曾说:“人生在世,心宽一寸,路宽一丈,一念放下,万般自在。”50~59岁正值知命之年,此时人生大局已定,若执着于名利权势,只会徒增烦恼。老祖宗说:“少年时看远,中年时看宽,晚年时看淡。”人到知命之年,要学会“看宽”,用宽容的心去包容,用平常心去接纳,用和谐心去相处。
大数据显示,心态平和、心胸开阔的人,更容易保持身体健康,延长寿命。这并非迷信,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人过了50之后,身体开始走下坡路,若再为鸡毛蒜皮的事所困,只会加速身体的衰老。因此,学会心宽,不仅是人生的高境界,更是一种大智慧。
02 饮食要有节制
50~59岁这个年龄段,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逐渐衰退,新陈代谢减慢。因此,饮食一定要有节制。许多人在这几年因为饮食无节制,挺起了啤酒肚,体检时检出“三高”。
《黄帝内经》有记载:“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50~59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去体检时,医生常告诫:“要想多活几年,就要戒烟限酒,饮食有节制。”三餐定时,只吃七分饱,饮食要均衡,多摄入五谷和五果,少摄入大鱼大肉。早上要吃得像王帝,晚上要吃得像乞丐。
03 学会善待自己
进入50岁后的知命之年,我们是该到了学会善待自己的时候了。前半生,为了养儿育女,许多人忘记了善待自己。为了养家糊口,许多人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还勒紧裤腰带去节衣缩食。结果搞垮了身体,得不偿失。
想一想,在我们身边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老人家,五十多岁为了攒钱给儿子买房娶媳妇,打两份工,还经常从酒楼偷偷带一些剩饭剩菜回家当主餐吃。不善待自己的身体,结果早两个月前熬出了大病,“中风”住进了医院,大半生攒的钱都要捐给医院搞建设了,简直令人唏嘘。
04 学会做一些“无用”但开心的事
50~59岁这几年,多数人的事业已成定局,在单位也好,公司也罢,基本上都是“靠边站”了。许多人面对这种状态,难免失落,在职场“靠边站”了,孤独也因此而生。常常唉声叹气,无所事事,还伤害了身体。
所以,我们要学会偷得浮生半日闲,去做一些“无用”但开心的事情。“无用”即大用。因为这些“无用”的事情,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还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从而有助我们摆脱职场“靠边站”的精神困境,从容去等得退休的时光到来。
05 出走半生后,归来仍少年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是一个颇有诗意的网红句子。字里行间,兼具美好的愿望与时间流逝的淡淡忧伤。但这样的意境,对年过半百的人可以有。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归是少年”中的“少年”是一语双关,可以理解为愿你漂泊半生,仍然永葆青春;也可以理解为愿你历经磨难之后,仍怀一颗赤子之心。
韶华易逝,青春难留。话说得有点伤感,但是事实。一个人活了半辈子,还能保留少年的容貌是很难的,但是要保持少年人的善良、纯真,却不是不可能的。
50岁以后虽然一年一年的老去,但我们的心不应随之老去。学会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对生活依然充满着憧憬,充满着希望,充满着热情,对未知依然要充满好奇,就像苏东坡曰:“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总之,在人生的长河中,年龄只是一串数字,而心态才是关键。就像金庸笔下的老顽童周伯通,返老还童也是有可能的。拥有一颗“少年心”,即使不能返老还童,但“心不老”,延迟衰老,让你我多活几年,还是很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