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黄金攻坚队爬矿井、探废井,为老矿山“号脉开方”

发布时间:2024-07-24 18:24  浏览量:6

1986年的一天

上海城隍庙附近一家店铺门前

排着弯弯曲曲的长队

“这是要买什么?”

从贵阳到上海出差的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卢焕章上前询问

排队的人告诉卢焕章

买的是金戒指、金耳环等黄金首饰

因为“每天限量供应

要买就必须提前一天连夜排队”

回到贵阳后,卢焕章把这一情形

讲给同事、中国科学院院士涂光炽听

“这说明了什么?

我国的黄金产出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涂光炽说

“研究找矿、成矿的我们

应该急国家、人民所急

赶快行动起来”

▲矿床学及地球化学家涂光炽在工作中。

1987年

涂光炽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陈国达

联名向国务院“请战”

建议在我国加速黄金开发工作中

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多学科综合性优势

中国科学院由此开始了

为期10年的“黄金攻坚战”

1988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

黄金科技工作小组

由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担任组长

涂光炽、陈国达、叶连俊、陈家镛4位院士

具体指导、参与决策

调集23个研究所的500多名科技人员

组成一支多学科、“多兵种”的攻坚团队

解决黄金这个对国家至关紧要的大问题

黄金产量和储量

是一个国家支付能力的重要保障

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安全

1988年,位居全球前三位的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黄金产量已远超100吨

而我国的黄金产量仅40吨左右

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需要

国务院提出目标:

“加快发展黄金开采

5年内产量要翻一番”

任务十分艰巨

彼时,我国金矿以中小型矿山为主

开采的都是500米以内的浅部金矿体

寻找新金矿乏力,选冶技术也相对落后

中国科学院黄金科技工作小组迎难而上

500多人的“大部队”遵循同一道指令:

理论上有突破、储量上有贡献

技术上有创新、并向生产延伸

这一系列硬指标

犹如一座座“碉堡”

为了攻克它们,黄金攻坚队

在新疆、粤西、海南

探索快速寻找金矿靶区的途径

在黑龙江、内蒙古、陕甘川、新疆阿尔泰

研究江河水系发育地砂金矿的富集规律

在闽浙、川滇、桂西

开展金矿新类型研究

开辟我国金矿找矿远景区

▲1990年,涂光炽(后)应邀到东坪金矿考察。

彼时,许多人认为

中国可以像南非等国那样找寻超大型金矿

前往国外“取经”后

涂光炽却认为

“我们要依照我们的国情、地情

走自己的路”

1991年8月

山东招远县三山岛

71岁的涂光炽和十多位科技人员

爬入矿井铁架车

下探至海拔负100多米的废井

那时,涂光炽曾做过胃和心脏两次大手术

但仍坚持实地考察

无照明的井下

他们凭电筒微光前行

涉过及膝深水

沿泥泞路艰难行进

专注观察岩石矿化

发现一个含金的好标本

涂光炽脸上的皱纹形成的“五线谱”

顿时谱出美妙的乐章

在胶东的一次金矿地质调查中

涂光炽提出“攻深找盲”的金点子

在招平断裂带深部探明180吨黄金

相当于找到了一座超大型金矿床!

他还发现

贵州是全国微细粒金矿

红土型金矿储量最多的省份

助推黔西南州成为“中国金州”

▲1992年1月11日,涂光炽(前排右一)出席在地化所召开的滇黔桂微细浸染型金矿研究评审验收会。

一次次考察中

涂光炽与攻坚队凝练出一系列成矿理论

在当时金矿勘探缺乏理论支撑的情况下

这些理论突破

深刻影响了我国地质找矿的走向

河北迁西“金厂峪矿”

是一座开采了30多年的老矿山

被认定“金矿资源已枯竭”

金厂峪矿请来中国科学院专家“号脉开方”

专家们从理论上否定了资源枯竭的说法

提出了构造控矿的新观点

使该矿的远景金储量增加30吨左右

让被判“死刑”的濒危金矿山

重新恢复了青春

黄金攻坚队

还发现了一系列新类型金矿

并在选冶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推动中国黄金生产进入新阶段

▲利用遥感拍摄到的金矿地质照片。

“这次实践证明

中国科学院必须走在科学技术的最前头

只有先取得理论突破

才能在技术上有根本性突破

才能对国家科技工作起导向作用”

孙鸿烈说

时至今日

中国已成为世界黄金行业的

重要参与者、引领者

2023年,我国黄金产量达375.155吨

居世界首位

站在历史新起点

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正在

继续书写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篇章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