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房子是白菜价还是黄金价?李嘉诚与王健林的看法一致
发布时间:2025-03-21 17:49 浏览量:10
要想提振消费,大家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个人认为除了给大家涨工资,另外一个最有效果的办法就是让二手房涨价。
只有大家手里的资产升值了,他们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
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的主要资产都在房子上面,二手房价格的变化对家庭资产有这至关重要的影响。
只有自己的房子增值了,涨价了,大家才会有信心拿储蓄来消费,不然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降低消费,增加储蓄是必然结果。
大家认为这个道理对不对?
新一期LPR,也就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已经出炉,还是维持不变,这已经是LPR连续5个月维持不变。很多人已经等不急了,
说实话,个人有点失望,二手房利率没有下降,意味着月供不会减少。
那么现在的楼市还能不能买房?未来5年,房子是白菜价还是黄金价?
在这场关于“白菜价”与“黄金价”的争论中,两位商界巨擘——李嘉诚与王健林——的预判出奇一致:
未来五年,中国楼市将进入深度分化期,既非全盘崩盘,也难现普涨神话,核心城市资产抗跌,非核心区域价值缩水已成定局。
共识一:总量过剩,但核心地段仍具韧性
“中国现有住房存量足够容纳30亿人,但一线城市核心区域依然短缺。”
住建部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城乡住房总量已达6亿栋,即便剔除商业和公共建筑,4亿栋住宅也足以覆盖14亿人口的居住需求。
然而,这种总量过剩掩盖了结构性矛盾: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核心区二手房成交价仍稳定在8万-12万元/㎡,而黑龙江鹤岗、辽宁阜新等三四线城市,5万元一套的“白菜价”房源已屡见不鲜。
王健林早在2013年就断言:“北上广深房价上涨态势至少维持15-20年。”
这一预言在2025年得到验证:上海内环内新房均价同比微涨3.2%,深圳前海高端住宅成交价逆势攀升5%,而同期全国百城房价指数下跌4.7%。
李嘉诚的“地段论”依然有效:核心城市土地稀缺性与人口集聚效应,形成天然护城河。
以深圳为例,2024年南山区土地出让金占全市46%,但可开发用地不足总面积的3%,供需矛盾支撑房价韧性。
共识二:人口流动重塑价值版图,三四线风险加剧
人口负增长与城镇化放缓,正在改写楼市底层逻辑。
2023年全国新生儿数量降至788万,60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1%,婚育率下降导致首套房需求锐减30%。
与此同时,一线城市凭借医疗、教育、产业优势,持续吸纳年轻人口——2024年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净增12万和9万,而河南南阳、湖北黄冈等地人口外流超5%。
这种分化直接反映在房价上: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二手房挂牌价同比下跌2%-4%,而中西部非省会城市跌幅普遍超过8%。
王健林曾警示:“三四线城市房价可能回归2015年水平。”
2025年数据显示,临沂、岳阳等地新房均价较2021年峰值下跌35%,部分项目出现“价格倒挂”——二手房挂牌价甚至低于开发商成本线。
共识三:政策托底与市场出清并行,投资逻辑生变
政策工具箱正在重塑市场预期。2025年初,一线城市首付比例降至15%,房贷利率跌破3%,但效果呈现“冰火两重天”:
北京朝阳区改善型住宅周成交量环比增长22%,而河北燕郊同一周期内仅成交3套。
李嘉诚对此早有预见:“房地产税将终结投机时代。”2024年试点城市数据显示,持有3套以上房产的家庭,挂牌出售比例激增40%,二手房供应量短期暴涨压制房价。
开发商格局也在剧变。截至2025年三季度,央企国企市场份额突破58%,万科、龙湖等民营房企转型代建和物业管理,高杠杆扩张模式彻底终结。
王健林曾透露:“万达预售回款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9个月。”这种现金流管控能力,在2024年房企债务违约潮中成为生存关键——当年TOP50房企中,有11家因资金链断裂进入破产重组。
当全国房价年均波动收窄至±3%,房地产彻底回归居住属性。
李嘉诚与王健林的共识,本质是对经济规律的敬畏——人口红利消退、金融杠杆受限、政策导向转变,任何行业都无法逃脱周期律。
未来五年,中国楼市将呈现“大城市钻石价、小城市白菜价”的割裂图景,而这恰恰是市场成熟的标志:
让房子回归砖瓦水泥的本质,让价值锚定真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