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培育“珍珠工匠” 厚植“乡村沃土”
发布时间:2025-03-26 10:48 浏览量:7
“这个园区建成后,听说有5000多个岗位可供我们选择。”3月25日,走进开江县任市镇珍珠工文旅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现场,其主体工程已全面完成,工人们正忙碌着厂房装修。工地另一旁的围观群众,兴奋不已地聊着他们的就业创业“龙门阵”。
淡水珍珠养殖收入显著高于传统农业种植。开江一度凭借养殖基地,累计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个,仅任市镇的一间珍珠蚌手术车间去年就发放工资达1000余万元。
今年,开江县将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实现“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闭环,让更多的群众实现有“位”更有“为”。
近年来,开江县以特色水产业为突破,不断创响农业金字招牌,高质量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县稻渔综合种养规模达6.85万亩,总产值突破6.21亿元,“开江大闸蟹”和“开江小龙虾”双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开江大闸蟹连续四届斩获全国河蟹大赛金奖。
珍珠蚌手术车间生产现场。
光鲜的“虾王蟹后”背后,淡水珍珠与之共生。
开江县依托40万亩稻田与宝石湖优质水域,创新推出“立体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引入珍珠蚌养殖,形成“稻-虾-蚌”立体生态循环系统,实现营养物质循环利用,走出一条以水养蚌、以蚌护水、以蚌增收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搭建全链条服务平台,将珍珠产业打造为就业“蓄水池”。
“车间建在村头,岗位送到门口。”任市镇和平社区居民刘丽说,“凭指尖技艺每天轻松可赚400来元,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致富。”
植沃土锻造“珍珠工匠”
刘丽是2023年返乡后从事珍珠蚌“手术”工作的一名普通员工,她当年在县里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时脱颖而出,操作显微镜、手术刀早已得心应手,目前是本地有名的“珍珠工匠”,育核技术高超,月收入过万。
为培育更多的“能工巧匠”,开江县就业部门深化“培训+就业”一体化、管办分离模式,探索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学员不仅免费参训且有生活补贴,考核合格后颁发职业技能证书,搭建起全方位的产业工人培训平台。
在实施“珍珠工匠”培训计划中,其培训内容围绕珍珠产业全流程,涵盖养殖技术、插核技巧、饰品加工等多个关键环节,并邀请全国各地的行业专家、资深技术骨干,带来前沿知识与丰富实操经验。
“今年我们将培育出百名‘珍珠工匠’,发展更多高水平、高技艺、高收入农民,推出更多高品质‘田城田品’。”开江县就业局局长肖仕春表示。
如今的刘丽,已是60余名返乡就业农民工的“师父”、开江职中乡村振兴专业部300余名学生的车间“导师”。前不久,她还收到外省一家水产公司的邀请,将带领团队协助突击珍珠蚌育核工作。
蓄动能打造“珍珠之乡”
珍珠蚌的插核工作属于季节性工作岗位,仅凭这一项技艺会出现务工就业“断档期”。
肖仕春说,开江县就业局在做好人才培训的基础上,多管齐下拓展就业渠道。一部分“珍珠工匠”人群逐步演变为“候鸟工匠”,错峰“飞地”解决“断档”难题;另一部分人群则是新添技能,实现既能当好“手术师”,又能做个产品“推销员”、饰品“雕刻师”;再一部分人群将成长为养殖能手、种养大户、企业新秀。
目前,开江已与浙江13家企业开展珍珠产业协作,高标准建设珍珠产业园。同时,开江与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设立就业见习基地,为高校学生和失业青年提供实践机会,出台就业见习优惠政策,给予见习学生补贴、企业吸纳见习人员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
蓄动能,展韧性,显活力。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升级,开江聚焦农业强县建设,全力打造特色农业、产品转化、农旅融合、城乡融合发展“四项争先示范”,持续擦亮“鱼米之乡·虾蟹之都”特色农业示范区、“集群集链·集成集聚”全产业链典型县、“田城开江·诗与远方”田园旅游目的地、“田城相映·城乡互融”统筹发展先行区四张标志性名片,全域推进乡村振兴。
开江县委书记庞佑成说,“开江以‘小珍珠’撬动大产业,铺就家门口就业富民路。”他表示,将不断深化产业园与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持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产业增值、就业增收、品牌增效的良性循环,助力更多群众实现“离土不离乡、致富家门口”,加快打造中国西部鱼米之乡、虾蟹之乡、珍珠之乡,奋力谱写乡村振兴开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