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在古代中国:从精微工具到奢华饰品的地位变迁
发布时间:2025-03-28 14:37 浏览量:5
青铜之韵,瓷润莹光,金银华饰,四方绣章,华夏泱泱上下五千年,顶级工艺百家争鸣,各具华彩。仅是饰品,从骨饰,到玉饰、金银饰以及各类特殊材质制成的饰品可谓百花齐放,但我们似乎很少见到钻石饰品的身影。是中国古代没有天然钻石吗?还是有其他原因让天然钻石饰品没有成为“老祖宗严选”呢?
01.
稀有的天然钻石,
并非不被“老祖宗”青睐
天然钻石产量稀少,开采不易,中国也并非天然钻石的核心产地,即便到如今,已探明的天然钻石储量也非常有限,按如今的开采水平,现有储量仅能开采25年,这其中还有80%是工业级钻石,仅有17%-20%是可用于饰品制作的宝石级钻石。在大量矿藏未被发现、开采技术水平低下的古代,天然钻石更是少之又少。
但即便如此,古代中国也早就发现了天然钻石的魅力。早在晋朝时期的《起居注》中,就有对天然钻石的记载,只是当时人们还将其称为“金刚石”:
“咸宁三年,敦煌上送金刚,生金中,百淘不消,可以切玉,出天竺。”
天竺即当时的印度,这与天然钻石的早期产地集中于印度次大陆相吻合。这一时期,金刚石因其出众的硬度普遍被当成切割工具,传入中国后,工匠们多使用金刚石来冶玉,所制成的工具被称为“锟铻之剑”、“昆吾剑”、“切玉刀”。
晋张华《博物志》卷二也曾记载:
“《周书》曰:西域献火浣布,昆吾氏献切玉刀。火浣布污则烧之则洁,刀切玉如臈。”
这种传说中的「神器宝刀」在生产力有限的古代社会,比起被用作饰品,理所当然被先当成了工具。除了可以冶玉之外,在瓷行,金刚石还会被用于焗瓷,同样是尤为珍贵的工具。
02.
早期的天然钻石饰品,
只流传于世家大族之间
这枚戒指出土于南京市鼓楼区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葬,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历史上最早可考的天然钻石饰品。
指环金质,呈扁圆形,素面无纹,直径2.2厘米。指环上焊接有方形斗,长、宽各4毫米。镶嵌在斗内的金刚石为半个八面体,直径1.5毫米。
以我们如今考量天然钻石饰品的标准来看,这枚“钻戒”所使用的天然钻石只能被称之为“碎钻”,古朴的切割工艺和镶嵌水准,让这枚钻戒确实很难与同时期成熟的金银首饰作品相较。
但参考两晋南北朝时期频繁更迭的政权和社会变迁史,当时各国家、地域之间来往更为频繁,据学者研究推测,仅此一枚的「东晋嵌金刚石金指环」可能产自当时的印度等地,自南海通过贸易或进贡输入中国,是典型的早期舶来品,经济意义非同一般。
经考古专家综合墓葬情况和史料记载推断,这一舶来“钻戒”的主人,可能是东晋大家王羲之的叔叔兼书法老师王廙。他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姨弟,官至平南将军、荆州刺史、武陵侯,在东晋以士族为尊的政治背景下,出身于琅琊王氏的王廙既是皇亲国戚,又是天子近臣,足可见其地位崇高。这枚早期的天然钻戒几经辗转到他手中,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03.
天然钻石制作工艺复杂,
迄今仍在完善
纵观世界史,天然钻石早期也并未形成全球流行,在十九世纪前,像钻石这样的宝石只产于印度次大陆,中世纪后期才传入欧洲,直至十五世纪才逐渐受到贵族追捧。
同时期,中国正处于魏晋南北朝贸易繁盛的阶段,天然钻石经贸商路和上贡进入中华大地后,也经历了长时间的工艺升级才逐渐演变为主流饰品材质之一。
三国时期《南州异物志》记载:
“金刚,石也,其状如珠,坚利无疋,外国人好以饰环,服之能辟恶毒。”
李时珍《本草纲目》对金刚石的描述也曾言:
“金刚钻,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作钗环服佩,辟邪毒气。”
可见古代国人也曾认可将天然钻石加工成为首饰佩戴,将其视为可以辟邪挡灾的护身符。
随着丝绸之路被打通,天然钻石日益成为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到唐代,天然钻石已经是周边各国进贡天朝的重要贡品之一,在上层社会中,钻石开始与各类红宝石、蓝宝石等共同被用于衣带、鞋帽等物品的装饰中,日益作为昂贵的装饰品而备受王公贵族追捧,但受工艺限制,此时的天然钻石没有经过严密的切割和精巧的镶嵌,依然没有发挥出其独特的魅力。
至明清宫廷,天然钻石珍宝已经十分盛行。清代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中提到:
“以金为币,钻石为宝。”
足以证明当时社会对天然钻石的偏爱。直至今日,那些曾风靡一时的天然钻石饰品被馆藏于各地博物馆内,见证着天然钻石在古代中国盛极一时的辉煌,引领着我们从中窥见天然钻石历经岁月更迭而不息的璀璨魅力。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天然钻石因为产量稀少、工艺限制等种种原因,在史料和文物中并未占据太大的篇幅。但随着工艺的不断演进,天然钻石独有之美被工匠巧手挖掘,才有了越来越多设计精妙的传世之作诞生。不变的是,天然钻石始终传承着珍稀的本质,当代的我们受益于工艺升级,成为跨越古今的幸运儿,得以一窥天然钻石璀璨的内核,将这份古往今来王室贵族也未能细细体味的曼妙拢于掌心,静历岁月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