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冲击下的东亚模式变局:中国短期韧性背后的长期隐忧
发布时间:2025-04-03 08:27 浏览量:24
众所周知,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有个东亚模式,就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和产业政策引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就是指政府制定政策推动本国产业从内向型转向外向型,如韩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 “出口第一” 口号,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后逐步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大量出口,带动经济快速增长。
产业政策引导则是指政府确定优先发展产业,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扶持,如日本战后重点发展钢铁、汽车、电子等产业,使其迅速成为经济支柱。
正是靠着这个模式,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创造了东亚奇迹,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在人均收入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大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东亚奇迹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欧美地区尤其是美国的大量进口上的。以2024年为例,我们有1万亿美元左右的顺差,而美国就有1万亿美元左右的逆差;2024 年我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只有 3610 亿美元左右;但欧盟对我们有3000亿美元的逆差,对美国则有2000亿左右的顺差。简单说,如果欧盟对美国没有2000亿美元顺差,那你还指望它大量进口中国商品是不可能的。
所以,美国这1万亿美元的逆差对全球各国的出口是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旦美国的贸易逆差大幅度减小,全球贸易肯定会大幅度萎缩,东亚模式必然难以维系。
而现在特朗普就要干这事了。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
另外,特朗普还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25%的关税。特朗普表示,对汽车征收的25%关税将于4月3日生效。此前,特朗普曾于3月26日表示,汽车关税将会是永久的。他称,如果在美国制造汽车,则无需缴纳关税。
从各方面情况看,这两个行政令应该是没有什么谈判余地,且至少在特朗普任期内持续下去。
我个人的看法,特朗普的这两个行政令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不说颠覆但肯定会极大影响东亚模式。以汽车关税为例,从短期看只会重创日韩汽车产业,但从长期看也会影响中国汽车业。
1.美国汽车关税重创日韩汽车业
在全球经济的棋盘上,美国的关税政策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亚洲汽车产业引发了剧烈震荡。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非美制造汽车征收25%关税,这一举措犹如一记重锤,狠狠砸向了日韩汽车业。
从股价表现来看,这一关税政策的冲击立竿见影。丰田股价暴跌9.4%,现代更是下跌了11.2%。如此大幅度的股价下滑,反映出市场对日韩车企未来前景的极度担忧。股价的波动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它背后是投资者对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新评估。
再看出口数据,2024年美国进口汽车产品高达4740亿美元,其中日韩是主要的出口国。日本向美国出口汽车130万辆,韩国则出口了140万辆。如此庞大的出口规模,意味着美国市场对于日韩车企至关重要。然而,关税的征收使得日韩汽车在美国市场的价格大幅上升,竞争力锐减,出口量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对于丰田、本田等高度依赖北美市场的企业来说,此次冲击尤为巨大。这些企业的供应链已经深度嵌入北美市场,要实现供应链的转移并非易事。一方面,供应链转移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包括建设新的工厂、建立新的物流体系等;另一方面,转移过程中还会面临技术、人才、政策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供应链转移不仅困难重重,而且成本高昂。
不过,在一片惨淡之中,也有逆势上扬的案例。铃木由于未涉足美国市场,在此次关税冲击中幸免于难,股价逆势上涨。这一现象凸显了区域分化的特点,也反映出不同企业在市场布局上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结果。
从美日韩贸易结构依存度来看,美国是日韩汽车的重要出口市场,日韩车企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市场的需求。而美国通过关税政策,试图改变这种贸易结构,以保护本国汽车产业。这种贸易结构的调整,对于日韩汽车业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2.亚洲制造业疲软与中国PMI的短暂回升
日韩汽车业受冲击,必然会影响亚洲制造业。
在亚洲制造业的版图上,2025年3月呈现出一片疲软的景象。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的制造业活动纷纷收缩,制造业PMI普遍下滑。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贸易战升级和需求放缓的双重压力。贸易战的持续升级,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加,企业的出口面临着诸多困难;而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也导致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的订单量减少。
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制造业PMI逆势升至51.2。这一数据的反弹,主要得益于关税前抢出口的推动。在面临美国可能进一步加征关税的情况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纷纷提前出口货物,从而使得新出口订单创11个月新高。
然而,这一反弹可能只是短暂的。分析师警告称,美国拟加征对华新关税,目前已累计加征20%。这意味着中国企业未来的出口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一旦关税政策落地,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将进一步上升,竞争力将受到削弱,出口量可能会大幅下降。
从短期数据来看,中国制造业PMI的回升似乎预示着经济的好转。但从长期趋势来看,这种回升可能难以持续。内需不足、通缩以及就业低迷等问题,仍然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隐患。内需不足会导致企业的产品销售不畅,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通缩会使得物价下降,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就业低迷则会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影响消费能力。
综上所述,亚洲制造业整体疲软,而中国制造业PMI的短暂回升只是表面现象。在贸易战的阴影下,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1.政策刺激下的局部增长亮点
在中国消费市场整体复苏面临挑战的背景下,部分细分领域却在政策刺激下展现出亮眼的增长态势。
电动车市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和以旧换新举措。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还提升了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数据显示,过去一年电动车销量持续攀升,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一方面,电动车技术不断进步,续航里程增加、充电设施日益完善,解决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环保意识的增强也促使更多消费者选择电动车。
黄金饰品市场同样表现出色。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属性凸显。同时,消费者对高品质饰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为黄金饰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例如以旧换新政策鼓励消费者更新换代饰品。据统计,黄金饰品的销售额在过去几个月中实现了显著增长,一些高端品牌的黄金饰品更是供不应求。
除了上述细分领域,一些企业也在政策刺激下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京东受益于政府的消费促进政策,特别是以旧换新活动,家电、数码等产品的销售额大幅增长。消费者通过以旧换新可以获得一定的补贴,从而更愿意购买新产品。携程则在旅游复苏政策的推动下,业务量逐渐回升。随着旅游市场的开放和人们旅游需求的释放,携程的酒店预订、机票销售等业务都呈现出增长态势。
2.消费信心拖累与行业冰火两重天
尽管部分细分领域表现出色,但中国消费市场整体仍面临着消费信心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源于房地产市场的低迷。
房地产市场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众多上下游产业密切相关。然而,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房价下跌、销售放缓,这不仅影响了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也对整体消费产生了压制效应。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使得居民的资产价值缩水,财富效应减弱,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下降;另一方面,房地产相关产业的不景气也导致就业市场受到影响,居民收入不稳定,进一步抑制了消费。
当然,我个人感觉当前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应该有所复苏。起码我路过广州一些楼盘的时候,感觉人气还是不错的,据说单身公寓之类房型卖的还可以。当然,这是个人感觉,没有去查数据。
与部分增长亮眼的细分领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奶茶、咖啡等连锁行业同店销售额出现下滑。这些行业竞争激烈,市场饱和度较高。在消费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消费者对这类非必需消费品的需求减少。同时,消费者对品质和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些传统奶茶、咖啡品牌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就容易被市场淘汰。
从不同消费层级来看,高端消费市场相对稳定,消费者对高端黄金饰品、奢侈品等的需求依然存在。而中低端消费市场则受到较大影响,消费者更加注重性价比,对价格敏感。这种结构性矛盾反映了中国消费市场在复苏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市场的均衡发展。
1.贸易战引发的供应链重构冲击
美国汽车关税政策如同一颗投入亚洲产业链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亚洲作为全球重要的汽车生产和零部件供应基地,众多企业深度参与到汽车产业链中。美国对非美制造汽车征收25%关税,使得日韩车企首当其冲,订单减少、利润下滑。这进而影响到其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订单量随之缩减,企业营收受到冲击。
这种连锁反应还体现在供应链的转移困境上。日韩企业为了应对关税冲击,试图将产能转移到其他地区。然而,这一过程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困境。建设新的工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地购置、设备采购、人员培训等。同时,新的生产基地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这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协调各方资源。此外,不同地区的政策、文化、市场环境等差异,也增加了产能转移的难度和风险。
贸易战的持续升级,使得制造业投资信心受挫。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时,往往会采取谨慎的投资策略。原本计划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升级的企业,可能会因为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而推迟或取消投资计划。这对于亚洲制造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系统性风险的角度来看,汽车关税引发的供应链重构冲击,可能会导致亚洲产业链的断裂和失衡。一些中小企业可能因为无法承受成本压力而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稳定性。此外,供应链的转移还可能引发地区间的产业竞争加剧,进一步影响亚洲经济的整体发展。
2.中国经济的内外需平衡难题
中国制造业PMI的逆势回升,看似是经济向好的信号,但背后却隐藏着出口前置效应的隐忧。在面临美国可能进一步加征关税的情况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纷纷提前出口货物,从而使得新出口订单创11个月新高。然而,这种出口前置只是短期的应对策略,并不能持续支撑经济增长。一旦关税政策落地,出口量可能会大幅下降,经济增长将面临压力。
内需不足一直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难题。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通缩压力的存在,使得物价持续低迷,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也因此受到影响,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就业市场的低迷也是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业机会减少,居民收入不稳定,消费能力自然受到限制。
政策刺激的边际效应递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政府不断出台刺激政策,政策的效果逐渐减弱。例如,以旧换新等政策在短期内可能会刺激消费,但长期来看,消费者的需求是有限的,政策的拉动作用会逐渐减弱。此外,过度依赖政策刺激还可能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数据来看,尽管中国经济在短期内表现出一定的韧性,但长期增长仍面临挑战。内需不足、出口前置效应以及政策刺激边际效应递减等问题,都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以实现内外需的平衡发展。
3.全球通胀背景下的企业生存困境
在全球通胀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着关税成本转嫁的两难选择。一方面,如果企业选择自担关税成本,那么企业的利润率将受到直接影响。以汽车行业为例,美国对非美制造汽车征收25%关税,这意味着企业的成本大幅增加。如果企业不提高产品价格,那么利润空间将被压缩,甚至可能出现亏损。
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推高产品售价,那么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受到影响。消费者在面对价格上涨的产品时,可能会选择其他替代品,从而导致企业的销量下降。例如,在电子产品行业,消费者对价格较为敏感,如果企业提高产品价格,可能会失去一部分市场份额。
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也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在全球通胀的情况下,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也随之增加。不同行业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一些对原材料依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钢铁、化工等,利润率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
以钢铁行业为例,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而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却相对较小。这导致企业的利润率下降,经营压力增大。一些企业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采取减产、裁员等措施,这进一步影响了就业市场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全球通胀背景下,企业面临着关税成本转嫁两难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复合型压力,生存困境日益凸显。
1.产业调整与区域协作的可能性
在当前美国关税冲击的背景下,日韩汽车业亟需探寻转型方向以应对挑战。电动化成为了重要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增加,电动汽车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日韩车企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若能将这些技术优势与电动化技术相结合,有望在电动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例如,日本车企在电池技术、电机控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加大在这些领域的研发投入,提升电动汽车的性能和续航能力。
本地化生产也是日韩汽车业转型的重要方向。通过在目标市场建立生产基地,不仅可以降低关税成本,还能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同时,本地化生产还可以促进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然而,本地化生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文化差异、政策法规等问题,需要企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区域协作的角度来看,东盟市场具有较大的承接潜力。东盟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对汽车的需求不断增加。此外,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协定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日韩车企可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技术升级方面,日韩车企需要加大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提升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地缘政治因素也需要考虑在内。日韩车企需要密切关注各国的政策法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2.中国经济的政策工具箱与改革空间
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中国需要充分利用政策工具箱,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财政刺激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的消费环境。例如,加大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减税降费等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
结构性改革也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政府可以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例如,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这些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然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强调短期托底与长期转型的协调。短期来看,政府需要采取措施稳定经济增长,保障就业和民生;长期来看,政府需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个人判断,特朗普的这次加税政策将是长期的,极可能影响全球贸易格局,尤其是对东亚模式构成冲击。中国要提振内需,靠小的刺激政策是不会有特大作用的。
个人认为,政府可以考虑出台一个工资倍增计划,比如在十年内使工人工资翻一倍,全面增加国民收入。这当然会使企业成本增加,导致出口减少及部分企业离开中国,但只要消费增加,总会有企业来中国投资的;中国缺的不是企业或企业家,我们缺的是有消费能力的人。
当然,如果出现中国的外贸从顺差变成逆差,我们大不了学特朗普加税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