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中创燕园,跨越鸿沟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4-08-15 18:15  浏览量:10

研发人员检测图形衬底表面。中创燕园供图

□保定日报记者 刘赛 通讯员 王琳

“在一片4英寸的氧化硅图形衬底上,分布着超过10亿颗氧化硅图形,在光照下散发出清晰的七彩线条,这使整个LED光效得以提升。”8月12日,在保定中创燕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燕园)展厅内,总经理孙永健向记者展示一块4英寸的圆片,它的全称是“氮化镓材料体系复合图形化蓝宝石衬底”,是该公司“北京科研成果”在保定落地转化的首款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多次强调“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强调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

然而,很长时间以来,科技成果与被市场接受的商品之间,横亘着一条技术落地的鸿沟——成果转化率不高,科研与市场对接不畅。

事实上,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案例背后,少不了默契协作、互通互融的创新共同体,一方朝“下”走,了解产业一线的需求,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另一方往“上”走,了解院校的科研进展,并为其可持续研究提供物质支撑。

这一点,在中创燕园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样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2年1月,在保定市政府、保定中关村支持下,北京大学与中创燕园签署共建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吸引北京高端人才,培养本地高层次技术人才,攻克“卡脖子”难题,建立健全涵盖复合衬底、材料外延、芯片制备、半导体检测等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条,探索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同年8月,北大—中创宽禁带半导体联合实验室在保定市揭牌。

“联合实验室直接建在保定中关村园区内,联合攻关后,产品马上在生产线进行模拟测试和应用测试。”孙永健说,科技成果到商品转化实现无缝对接。

联合实验室的建成,让中创燕园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向发力,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中创燕园自主研发出新型图形化蓝宝石衬底、高功率器件封装用氮化铝陶瓷基板,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已受理发明专利3件、PCT国际专利1件。该公司生产的产品深受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福建兆元光电等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青睐。

产学研用的融合发力,拓展了“一块衬底”的边界,也跨越了转化的鸿沟。

不久前,中创燕园“氮化镓材料体系复合蓝宝石衬底及氮化铝陶瓷基板”项目,入选中国科协发布的2023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该技术通过优化材料体系,结合复合蓝宝石衬底和氮化铝陶瓷基板,显著提升产品性能和稳定性,为半导体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眼下,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沈波教授团队正与中创燕园研发人员联合攻关AlN多晶复合衬底技术,孙永健告诉记者,研发成功后,衬底所受局限将更小,制备成本更低。

好技术攻关跑出“加速度”的同时,产能提升也拉满“进度条”。

如今,中创燕园1000余平方米厂房扩建一期工程已经投用,一期新增的6条生产线全部生产复合图形衬底,每月产能6-8万片,完成工艺调校后可新增产值6千万-8千万,三期扩建工作完成后,年产值将突破2亿元。

按下快进键,服务主战场,激活新动能。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稳步推进。在势不可挡的浪潮中,在保定坚定不移打造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的生动实践中,中创燕园积极投身协同创新,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展示应有的实力与担当。

“我们以打造国际一流的半导体科研生产基地为己任,强化协同创新,努力开发新技术,勇敢追超国内外领先企业,带动整体行业健康发展。”孙永健说。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