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撒落太行山 ——走进邢西古村落

发布时间:2024-08-28 02:58  浏览量:7

文/李振旭

西有太行山,高山连绵,嶂石陡峻,红岩壁立千尺;河川深切,瀑布飞流,飞珠溅玉,雾气缥缈,宛若人间仙境;溪流淙淙,山环水绕;植被繁茂,气韵清幽;松鼠跳跃,鸟雀飞翔;药材繁多,果品丰盛;台地谷盆,适宜农耕。东有大平原,地势平坦,万里平畴,麦浪起伏,瓜果飘香,号称冀南棉海。古黄河曾经长期纵贯邢台东部平原,大沙河、七里河、小黄河、白马河、小马河、泜河、午河等大小河流淙淙走出太行山,向东汇流。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温暖的气候,优良的生态,自然是适宜人类居住之地。古人类在此聚居,繁衍生息,创造了远古文明。沙河市白塔,信都区东坚固、西坚固、北小庄,内丘柳林等分布于太行山区的文化遗址见证了邢台文明的曙光。

洪水滚滚,战火连绵,平原上的土木建筑自然无法阻挡岁月的洗礼,各县村庄少有集中连片的民国以前建筑。太行山区,百姓就地取材,建起了一座座别具特色的石头民居,石街石巷石板房,石井石碾石兑臼,历经时代风雨完好保存,宛如点缀于邢台西部太行山区山谷沟壑间的颗颗珍珠。

移民文化深厚 地域风格明显

“表里山河”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每至朝代更替之时,各派政治力量在此进行反复争夺和厮杀。大乱之后是大治,新王朝建立之初往往能做到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和民众愿望,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组织人力,复垦农田,其重要措施往往是移民。移民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还带来了各地的民俗民风,更在艰难困苦的创业过程中展示了团结一心、不畏艰险、勤奋俭朴、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移民文化在石碑、族谱、祠堂、传说、民俗中都有反映。

“跳黄河”是流行于秦晋黄河沿岸地区的节庆民俗,明朝初年,随从山西出发的移民大军翻越太行山,流传到邢台县(现邢台市信都区)路罗、桃树坪一带,每年元宵节时举行;活动阵势宏大,气氛热烈,是移民文化的奇葩。

为保证乡民和家族安全,不少邢台太行古村落建有阁门、碉楼、暗门、暗道、寨墙等防御设施,院院相连,户户相通,便于组织自卫和逃生。抗日战争时期,设在邢台太行古村落的各级各类抗战组织和抗日武装,充分利用古村落的这一建筑特征,机动灵活开展游击战争,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保存了自身。

邢台太行深山区的古村落,民居因地定型,就地取材,石砌墙体,石板铺顶,门当、户对,木雕等建筑构件比较粗朴;街巷狭窄,曲径通幽,石板铺地,光滑无棱,苔藓长满隙缝,诉说历史沧桑;村落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具有整体美感。

由于邢台离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和元明清三代统治中心北京城不远,兼有府学、县学。邢台县(现邢台市信都区)、沙河市山前古村落离邢台市区较近,且因开采矿产和经商,历史上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富商和举人秀才,古民居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民居建筑整体为石砖土木结构,墙体下部建筑材料一般为就近取材的青石,石面平直,錾工讲究“一指三刀”,石缝细致工整;上部为蓝砖,垒砌工艺分为卧表和立表两种;内墙是土坯,房顶为木架结构;院落多为四合院,民居建筑规制和人员居住遵从特定的规则——长辈住正堂,儿女住厢房,北屋比东西厢房略高,做厨房存物资的南屋最低;民居大门口有门当、户对、垂柱、挂落、上马石等建筑构件,砖雕木雕石雕构图精美,雕工精细,体现了儒家、道家文化和民俗文化,具有文化价值和一定的艺术价值。

内丘县王交台村牛王庙古戏楼

经年累月,勤俭劳作,是古人的生活常态,戏曲娱乐充实精神生活,邢台太行山区古村落仍然保存有一些古戏楼。内丘县王交台村古戏楼建在马河北岸顶部微凹的小山包上,四周96棵古柏浓郁盎然,戏楼为石砖木结构,整体呈蝙蝠造型,戏台前构筑敞式罩棚,使观众看戏时免受雨雪之苦,是无棚戏台向戏园的过渡形式,在国内具有唯一性;更为称奇的是舞台下设有石砌暗道,直通马河,不仅能汇流雨水,还起到了扩音效果,足见古人之智慧。1989年,文化部指定将其制作成模型,在海外20多个国家巡展,吸引了世人眼球。

东石善古戏楼旁边设有武校,村民亦文亦武,刚柔相济,既成长出民国初年保定二师校长李玉英,又孕育了侠肝义胆、功夫高强的张光居和王世奎,他们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在本村及周边村庄负责安全保卫,看家护村,保卫乡里安全,并应邀到唐山打响马,远近闻名,后人把其事迹编写成剧本,搬上舞台演出,大受乡人欢迎。

邢台西部山区沟谷纵横,河谷溪流遍布,山区村落往往依山傍水而建,居民为了便利生产生活,抵抗自然灾害,修建了不少石桥和排水沟。皇寺、龙门、英谈、白岸等村有材质各异,大小不一,千姿百态的古石桥。不少村落建有设计科学合理、坚固耐久的排水设施,经历历次洪水冲击而安然无恙,鱼林沟、茶旧沟、滹沱地下涵洞至今仍然发挥着排水抗洪作用。邢台南关商业区在明清以至于民国初年是冀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邢台和山西晋中地区以至于陕甘宁蒙的物资交流穿越太行山各个孔道。在太行山深山区,明清古商道保存完好,有些村落至今保留有接待客商的骡马店。遥想当年,风华正茂的商人们,挥舞皮鞭,一声吆喝,铜铃声声,赶着骡马驮队,晓行夜宿,穿越太行,沟通大山两侧以至于华北和西北的物资交流,便利了百姓生活,传播了民俗风情,为平实稳健的农耕社会吹来了商业文明的缕缕清风。

农耕、儒家文化多彩民俗传说

邢台古村落现存大量的犁耧锄耙、镢镐镰锨、石磨、石碾、石臼、石井、瓷器、陶器等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遗存。在深山区古村落,仍然使用着古老的生产生活用具,沿袭着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是活生态的农耕文化。

茶旧沟村捣豆沫用的石臼。王振军摄

茶旧(臼)沟古村地处白云山下,一条主街,几条小巷,院落依沟谷铺陈,石楼层叠垒砌,绿树葱茏,山泉汩汩,恍如世外桃源。走进街巷,随处可见村民的生活必需品——石臼;挪开薄薄的石板盖子,石臼里尚有豆沫残渣,散发出豆类的原味清香,令人忍不住翕动几下鼻翼。街旁,一个用红青色相间的花岗岩雕凿的石臼蹲靠墙下,红色的圆形石臼锤犹如地雷,石臼盖则是鱼青石片,可以轻拿轻放;臼槽深凹而侧斜,显示了几代主人经年累月磨制美味的功力。

龙化村门楼木挂落雕刻“暗八仙”

邢台古村落建筑文化深受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山前古民居的大门口上方和两侧的砖雕、石雕大多为国学经典中的名句或从四书五经中提取凝练而成的短语,反映了主人公的为人处世之道,颇具教化功能。如积善余庆、义路礼门、为善最乐、公忍廉读、光前裕后等等。古村落民居大门口和厦檐下的雀替、挂落等木雕往往有暗八仙(八仙所用法器)图案。显示了邢台人既崇尚修齐治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儒家入世文化,又追求飘逸洒脱、清净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生活。

自东汉永平十年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南宫,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寺普彤寺之后,佛教开始在邢台大地广为流传,并且最终发展成为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宗教。邢台古村落中有不少在当地有影响的佛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皇寺村玉泉寺、西黄村的圣水寺、册井附近的封峦寺、驾游村的白云寺等。

西周时期是中国礼仪尤其是汉民族礼仪的重要形成时期。由于周公四子姬苴被分封为邢侯,周公又是周初礼仪的最主要创制者,邢地自然成为西周时期文明礼仪的重要推行场所,邢台古村落保存古老的传统礼仪和风俗习惯就是顺理成章之事。周公和桃花女的故事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在周公村和大小桃花村一带广为流传;以此传说为基础,形成的邢台以至于北方汉族地区婚庆礼俗赓续至今。这个故事应是周朝初期邢地的当政者为了让百姓牢记周公创制的婚俗礼制而编造的,是以口口相传讲故事的方式传播礼仪制度,其作用犹如今天的普法宣传。

邢台古村落产生和保存了大量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承载了村民的历史记忆和美好祈愿,蕴含着朴素的道德观念,也是对乡人进行优良品德教育的鲜活教材。古村落鱼林(鳞)沟村名的来历就是其中一例。故事的梗概是:在林木茂密、鱼游鸟鸣的山谷,居住着父母双亡靠打猎为生的两兄弟。憨厚实诚的老大却娶了一个刁钻刻薄的媳妇,她想霸占全部家产,千方百计想把老二撵出家门。

山谷溪流中的鲤鱼姑娘对兄弟俩的家事看得一清二楚,决定嫁给老二为妻。于是,在一个霞光普照的早晨,鲤鱼姑娘邀请自己的好伙伴,来到山北的里寨沟,支起一锅水,忍着剧痛让伙伴们用石刀一片片刮掉了自己的鳞片,砍掉身上的鳞鳍,化成一位美丽的姑娘,嫁给了老二。鲤鱼姑娘因为触犯了天条,受到了天庭的惩罚,被变为一块似鱼的石头,卧于河谷之中。那石头表面,鳞片的疤痕清晰可见。见此,老二心如刀绞,整日整夜地守在妻子身旁,久之化为石头,两块巨石相守相望,一直到今天仍静卧于鱼鳞沟河谷中。为纪念鲤鱼姑娘,人们把这个山沟起名为鱼鳞沟,后演化为鱼林沟。

在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生活态度,也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一文化特征在邢台太行古村落有生动具体的体现,村落居民对于山神、水神、火神、土地神等自然神都极其崇拜,古村落中随处可见自然神庙和神龛。古村落居民敬畏自然,爱护树木,他们相信树木有灵魂,大树古木可与上天神仙往来,往往在古老高大的树木旁建庙设龛祭祀树神,正是这一民俗使得邢台古村落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古树名木。

古树传奇故事 红色英雄史诗

由于受地势抬升和东南季风的影响,邢西地区降水较为丰沛,且雨热同期,有利于树木生长。明朝初年,山西移民大军的出发地是大槐树,槐与怀同音,故而移民有栽槐树立村纪念先祖的习惯。

邢台古村落中基本都有树龄长达五六百年的大槐树,有些村庄还有树干高大的皂角树、银杏树、石花树、清凉树、苦楝树等较为珍贵和稀有的树种。八方村古槐结对相伴而立,树干盘旋,状如飞龙,两人不得合抱,树龄当在千年以上。祁村古槐树干中空,被风雨拦腰折断并撕扯下半身树皮,却又在残留的树身上端长出一些新枝,更为神奇的是在中空的树身里生长出一颗笔直的椿树,成为珍贵吉利且稀少的“槐抱椿”。大西庄古槐高大威猛,过去树上系着一个抗日军民报警用的大铁钟,鬼子进山扫荡,几个小卒抱来柴草堆放树下,准备纵火毁树,此时传令兵跑来要求快速集合,大槐树免却了一场灭顶之灾,自此村民更加自觉护佑大槐树。七百年树龄的温家沟古槐枝繁叶茂,华盖巨荫,倾听着树下古井辘轳的奏鸣曲,伴随村民一同走过往昔岁月。

道沟村的八路军129师政委邓小平故居。 文天平摄

抗战时期,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自邢台县(现邢台市信都区)道沟村进出沙河县(现沙河市)禅房柴关一带指导抗战工作经过此地,曾在大槐树下歇息纳凉,连声感慨。放甲铺村域内,一棵银杏树鹤立鸡群——清朝末年,邢台知县为感谢郎中治愈了老母亲的疑难病症,特送来牌匾和树苗;之后,小树站立郎中门前,餐风饮露,吸太行厚土之营养,承阳光沐浴之精华,见证了几多郎中月夜救人于危困的善举……一棵古树,见证了一个村落的历史,承载着多少代乡人的记忆;棵棵古树,共同见证了太行大地的斗转星移。微风轻拂,枝叶哗哗,是古树名木为太行山传奇历史低吟浅唱的壮歌。

古邢台表里山河,农耕发达,占据邢台,南下可逐鹿中原,争霸天下,退可依托太行,建立战略根据地。正因如此,邢台太行古村落遗留有深厚的战争文化。邢侯搏戎抗郑,留下了脱锁沟、徘徊、将军墓、城计头等地名和一个侵略者的屈辱传说。赵襄子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一箭射出太子井的千古传奇。汉三年(前206年),韩信张耳背水一战出井陉,在泜水河畔钓盘上斩杀拥兵自立的陈余,如今内丘丘陵地带与临城交界处有张耳沟、演武川等村名和被称为校场的高大土丘。东汉末年,张角三兄弟在灵霄山竖起黄巾义旗,建立中央大寨,指挥部下在黑山建立前哨阵地,在凌霄山南北十公里附近交通要道和险要山头建立营寨,袁绍曹操曾经在此与黄巾军及之后的黑山军发生恶战,宁家庄、军营、西石善、白台峪、南青山等附近村落的山头上至今遗留有石寨或哨,黑山军首领张飞燕的传说内丘浅山丘陵地区广泛流传。其他如广泛流传于云梦山一带的鬼谷子传说,流传于临城的赵云成长习武的传说,流传于柴关一带的周世宗柴荣传说、沙河渡口一带的秦王李世民大战窦建德传说,流传于峡谷群一带的黄巢义军传说,流传于西黄村一带的牛皋抗金传说,流传于册井一带的李自成大战明军传说等等,正史虽无明确记载,但传说细节翔实,人物地点具体,虽然其真实性有待史家考证,起码说明了太行山居民对于英雄的敬佩之情。

在太行山上修筑的内长城及其关隘和配套烽火台是长城文化带组成部分,在邢台西部太行山崇山峻岭之上矗立着鹤度岭、马岭关、黄榆岭、支锅岭、贼盗岩、大岭口、黄背岩等内长城关口。回望华夏历史,多少英雄豪杰进出太行,金戈铁马,飞奔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大平原之间,上演了一幕幕历史大剧。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杨秀峰领导的冀西民训处开赴临城、内丘一带发动抗战。八路军东渡黄河,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邢沙临内山区四县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组成部分,八路军领导人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先后到邢台西部山区指导工作。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刘伯承转战到地处太行根据地中心地带的内丘县白草坪韩庄,整训主力兵团,加强军区建设,发展地方武装,组建游击集团,加强对敌斗争,打破敌人的蚕食和封锁。陈赓、陈锡联、秦基伟、李德生等八路军将领跃马太行,领导抗日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太行山人民积极参军参战,争做支前模范。抗日军政大在邢台县(现邢台市信都区)浆水一带办学期间,抗大各机关和干部学员分散在浆水、前南峪、内阳等48村庄居住生活。太行一、六分区党政军机关、太行山区县级党政军机关先后在西南沟、秤钩弯、王茜、营头、磐石、窦尔庄、小西、驾游等山区古村落转战,领导当地抗日战争。桃树坪、贺家坪、英谈、鱼林沟、杜旮旯、白岸、区清泉、南洺水、南就水、西就水、黄家台、许家村、里庄和等不少古村落曾经设有八路各级抗日部队的医院、纸厂、被服厂、兵工厂和冀南银行印刷发行部门。至今,太行古村落不少人家大门口悬挂“为民立功”“人民功臣”“保卫治安”“售粮光荣”等英模牌匾。太行山是红色的山、英雄的山,太行山绿水青山之间盛开着花团锦簇的红色花朵。

如今,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春风吹拂了山山水水,邢台太行古村落定会在乡村振兴中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章。

转自《邢台日报》2024.8.25

便民好消息寄快递不用跑去驿站排队了,
微信扫码下单,首重5元起发全国,快递员上门取件,下单秒出单号,运输很快,三通一达京东顺丰德邦都可以选,对接官方,比官方自己的小程序运费便宜。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