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希望花”结出产业“黄金果”
发布时间:2024-12-24 14:46 浏览量:8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连接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科技成果的“富矿”。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能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唤醒“沉睡”在高校的科技成果?
走进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一眼就能看到洁净的实验操作台、精致专业的仪器设备,可仔细一看,旁边竟然放着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瓜果蔬菜。
这样的“冷门”组合,是如何带热一个产业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实验室主任谢明勇及团队瞄准益生菌发酵菌种,形成了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果蔬发酵专用菌种库,把益生菌发酵技术引入果蔬现代加工领域,并创制了果蔬益生菌发酵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体系。
无独有偶。天津永续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续新材料”)研发的可食用保鲜涂料让蔬果保鲜期轻松突破100天。
这是用了什么“魔法”?
永续新材料核心技术支撑来自天津大学海洋学院可持续新材料研发团队。他们的“魔法”叫作纳米纤维素,提取自竹子,具有质量轻、强度高、生物相融性、可降解、无毒且环保等特点。团队在纳米纤维素领域深入研发攻关7年之久,取得50余项发明专利。
“由于呼吸代谢、脱水、微生物侵染等原因,全球每年有20%—30%的果蔬在流通中被损耗。我们瞄准果蔬保鲜的巨大市场需求,利用纳米纤维素的这些特点,开发了纳米纤维素果蔬保鲜新技术,并发布了首款果蔬保鲜剂,它能在果蔬表面形成一层纳米膜,仿佛为果蔬穿上了一层‘防护服’,有效阻隔了氧气的侵袭,锁住了水分,让果蔬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保持新鲜如初。”永续新材料董事长刘朝辉表示,目前,他们的纳米纤维素产品已经应用于马来西亚的榴莲以及我国丹东的草莓、吉林的鲜人参等果蔬保鲜领域。
刘朝辉透露,今年年初,永续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在天津市西青区的天开西青园落地,眼下他们的国内首条年产3万吨食品级纳米纤维素生产线已建成投产,且在果蔬保鲜等领域已签下多张订单,订单金额超过1000万元。
此外,青岛农业大学也正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拓展与重点企业合作层次及服务范围,在现代种业、智能制造、特种食品、畜禽养殖等领域开展横向课题合作。据介绍,青岛农业大学已经与青岛晓阳工贸有限公司等合作建设智慧茶园核心示范基地100亩,探索崂山茶全链条智慧化、标准化和安全化发展;与青岛万农达花生机械有限公司、弘盛集团等企业联合创新花生精量播种与高效收获的核心技术,研发57种新型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90%,累计创造产值10亿元以上;与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生产马铃薯生产机械3万台套,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
高校将文章写在产业链上,瞄准解决高校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不能转”的问题。“要引导高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企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业内专家强调。
为了真正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近年来,各地方与高校正在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激发活力,搭建平台,着力解决科研人员“不敢转”“不会转”难题。
针对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的股权管理难题,《陕西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试行)》创新性提出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专门持股平台,依托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技术托管”平台。
“建立‘技术托管’这一专门持股平台,让高校院所在持股转化之外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权、运营权与收益权分离管理的运营模式,实现科研与转化的专业化分工和全链条协同。同时,引入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可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解决了学校缺少科技成果产业化资金、运营团队等问题,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陕西信息化与数字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主任李华说。
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熊涛介绍:“我们设立了食品学科的‘特区’,根据学科特点制定评价体系,把与企业合作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大的产业化成果可评教授,打破国家级课题限制,做到‘成绩好不好,市场说了算’。”
科研人员“不敢转”的桎梏逐渐被打破,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日前,黑龙江省科技厅召开了东北林业大学高新技术成果专题发布推介会。来自绥化、伊春、大兴安岭等地的17家企业与东北林业大学现场签订了科技合作意向协议。据介绍,为持续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黑龙江省科技厅将按照全省“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部署,充分发挥省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交易平台作用,集聚全省创新力量,建立科技成果发布对接常态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对接,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本次对接活动中,东北林业大学发布了精心挑选的一系列高新技术成果,重点推介了11项符合黑龙江省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成果,100余家企业现场“淘技术”,8家省内有影响力的高科技投融资机构现场进行投融资服务。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将对现场签订意向协议的8个项目实行“一对一”跟踪推进,促进合作落地开花。
已累计在肇东绿色食品产业园投资2个亿元的黑龙江大源食品有限公司,现场与东北林业大学签订了2个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我们企业以专利技术起家,目前主要依托黑龙江绿色食品资源,研发加入食用型中草药的复合植物固体饮料。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独有性的产品,而我国很多先进的技术成果都是在高校里产生的,非常感谢政府为企业与高校牵线搭桥,让我们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好技术。”该公司总经理吴海滨表示。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授王萍说:“以前我们申请了专利、发表了论文,成果就束之高阁了,黑龙江省科技厅搭建的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为我们转化成果提供了稳定顺畅的通道,让我们能更好地为龙江产业发展服务。”
成果转化不是一个天然过程,一项技术有无市场价值、能否变成商品,需要一个专业的服务平台,来解决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间“找不到、谈不拢、难落地”等问题,仿若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能力不足、“不会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