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湾区黄金水道——“数读”广州沙角海事处水上安全监管新举措
发布时间:2025-03-25 09:57 浏览量:6
清晨6点,珠江口薄雾未散。在广州沙角海事处,监控大屏上的上千个光点交织成璀璨星辰,每颗“星辰”都承载着万吨货物的流动轨迹——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最繁忙水域的实时动态。值班员林杰明紧盯屏幕,突然,一个异常信号引起他的警觉:一艘开往南沙港的集装箱船雷达回波持续偏移。“这艘船应该失控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随着指令下达,“海巡09090”轮如离弦之箭划破了珠江口的宁静。20分钟后,这艘因主机故障而失控的船舶被成功引导至应急锚地。
这样的“生死时速”经常在这1934平方公里的沙角海事辖区水域上演。2024年,广州沙角海事处通过科技赋能、厚植严管文化,构建起智慧海事系统与无人机巡查的“陆海空”立体监管网络,在辖区船舶流量持续递增的情况下,实现全年一般等级及以上零事故,探索出一条水上安全治理新路径。
从“10”到“0” 水上交通安全事故锐减背后的“硬核监管”
站在虎门大桥远眺,珠江口宛如一幅流动的立体画卷缓缓展开:10万吨级巨轮劈波斩浪划开深水航道的碧波,港澳高速客船编织着银白航线,小型船舶在推荐航道里星罗棋布,渔船在捕鱼区紧张忙碌着……这片占据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15%的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压力不容小觑。
据统计,2020年广州沙角海事处辖区共发生10起一般等级水上交通安全事故;2024年,这一数字已锐减为零——全年未发生一起一般等级及以上水上交通安全事故,事故四项指标较往期全面下降。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广州沙角海事人转变观念,构建起监管前移的铜墙铁壁。
“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我们灵活运用‘板块化’管理、共享共治、监管前置等理念,就像‘守门员’一样,牢牢守好珠江口水上交通安全。”广州沙角海事处处长王瑾辉介绍道。“板块化”管理就是以事故险情和通航密度为主要参数,将珠江口水域划分为四个风险等级的通航水域板块,详细分析各板块的水域特点、交通特性及风险隐患等要素,动态评估并及时调整各板块的风险等级,对各板块进行清单化、差异化管控,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隐患。“我们还采用电子巡航和现场巡查相结合、加大船舶现场监督检查及船旗国监督检查力度、加强水上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及恶劣天气季节性安全监管、强化水上交通安全风险管理等方式,有力保障辖区的安全稳定。”王瑾辉补充道。
在沙角A电厂码头,记者看到一艘货船正接受“双重体检”:海事执法人员登船核查证书、检查船舶设备,同时通过智慧海事系统的AIS信号、船舶进出港信息等数据自动筛查异常。这种“人机协同”的监管模式,让低标准船舶无处遁形。
据了解,近年来,广州沙角海事处立足理念创新、强化数字赋能,推动船舶安全管理向事前预防转型,对船舶进入辖区前的申报、审核环节进行细致核查,把风险隐患扼杀在摇篮里。例如,对首次到港作业船舶给予特别关注,开展针对性安全提醒;联合码头、航运公司建立“选船机制”,从源头筛选安全合规的船舶。据统计,2024年,广州沙角海事处履行船旗国监督检查共计393艘次,滞留船舶101艘次,滞留率25.7%,同比上升增幅达166%。
从“3500”到“5300” “三高”黄金水道各行其道的“平衡术”
“这条黄金水道正面临‘三高’叠加的治理难题。”王瑾辉的激光笔在电子海图上划出三个红色区域说道:“高密度——主航道每平方公里船舶密度达2.8艘,超过长江口1.5倍;高风险——辖区有2处重点水域列入广东十大危险水域;高难度——涉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水域安全监管。”
“三高”挑战从数据上看最显著:2020年,该辖区日均船舶流量约3500艘次,如今已突破5300艘次,航经辖区的年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把这条黄金水道比作华南地区能源、物资海运大动脉也不为过。
船舶密度的激增并未导致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反弹,这得益于海事部门的严密防控与科技赋能。在广州沙角海事处智管分中心,王瑾辉看着大屏上密密麻麻的绿色光点实时显示的船舶动态介绍说:“我们通过‘智慧海事平台’对航道实施分级管控,让大型货轮、高速客船、渔船各行其道,避免交叉干扰。”
“高峰期每小时有300多艘船通过虎门大桥水域,以前靠人力盯防,现在通过智慧海事系统可以预判冲突点并自动预警。”广州沙角海事处值班员说道。他身后的监控大屏上,算法正对船舶轨迹进行聚类分析,标记出可能发生碰撞的“红色区域”。
记者还了解到,在智慧海事系统支持下,广州沙角海事处创造性地打造“VTS+智管分中心+海巡船队+无人机”的“陆海空”立体护航体系,为能源、粮食等重点船舶的进出港保障再上一层安全锁。
“传统监管如同消防队,现代治理要做预言家。”广州沙角海事处副处长何广平介绍说。广州沙角海事处正积极探索建立远程监管“船舶健康档案”,在船舶进入辖区水域前,通过获取始发港、途经港船舶动态信息,整合进出港报告、VTS轨迹等12类数据,对进入辖区船舶进行提前“把脉”,这种“治未病”的理念,正在重塑沙角海事治理范式。
从人海战术到数据驱动 淬炼海事铁军的“AI专家”
深夜时分,广州沙角海事处的远程监控大屏上,上百个船舶光点如银河倾泻般壮观。突然,一艘外轮的轨迹在伶仃洋上划出了一道折线,系统警报声瞬间撕破深夜的寂静。经验丰富的值班员立即嗅到不对劲——附近没有需要避让的船舶,这艘外轮却偏离航线、速度骤降,可能出现了机电设备故障。广州沙角海事处执法人员樊高轻点平板,调出了“海事安检员画像程序”。屏幕上立即弹出了该船的历史安检记录、缺陷图片及处理视频。
“程序自动关联国际公约库,还能对比‘百星安检员’的缺陷示范,让执法更精准。”樊高介绍道。这套由广州沙角海事处自主研发的程序集用户信息管理、船舶安检缺陷归类与信息分析、个人能力评价等功能于一体,不仅实现了对安检工作的全过程监督和高效管理,还为安检员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自选超市”。通过该程序,安检员可以各取所需,快速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其中,安检缺陷质量年度评估累计得分超过100、准确率超过90%的优秀安检员,将获评“百星安检员”。
尽管该海事处人员常年保持在70人规模,但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数据驱动,将安检员职业技能科学量化,为安检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助力安检队伍水平大幅提升,监管能力实现了大幅跃升。
据悉,广州沙角海事处正在加快调试最新升级的“海事安检员画像程序2.0版”。“2.0版本”创新引入RAGFlow+ DeepSeek大模型,打造船舶安检智能评估程序,让每项缺陷判定都有“AI专家”指导,为港口国监督检查与船旗国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强大技术支持。
“升级后的程序能够更快速准确地解决安全检查的缺陷项认定及质量评估等问题,大幅提升安检效率和质量。还能帮助安检员直观定位自己在全局的安检业务水平,明确努力方向。”站在“海巡0929”轮驾驶台,王瑾辉望着平稳航行的船队感慨万千,“过去,我们把更多精力花在事故后的调查和分析,现在则是在风险发生前筑坝。”通过事前预防、科技赋能和队伍专业化建设,广州沙角海事处不仅守护了辖区1934平方公里水域的平安,更探索出一条水上安全治理新路径。(全媒记者 张植凡 通讯员 陈秀慧 范天佑 赖展雅)
- 上一篇:悬壶金翁:3.25黄金日内看震荡,多空切换需灵活
- 下一篇:痘坑如何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