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回收乱象丛生,消费者权益亟待保障

发布时间:2025-03-27 11:13  浏览量:8


在消费市场日益繁荣的今天,珠宝首饰作为一种兼具装饰与投资价值的商品,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近期发生在荟萃楼的一系列珠宝回收事件,却让消费者们对珠宝回收行业的规范性与诚信度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于女士是荟萃楼的忠实顾客,十几年来,她出于对品牌的信任,购买了九件钻石首饰。十几年前,荟萃楼推出了钻石增值回购业务,这一承诺在于女士心中种下了信任的种子,也让她在后续的消费中更加放心。然而,当她决定回收这些首饰时,却遭遇了一系列令人难以接受的糟心事。

2025年,于女士前往荟萃楼东市店预约回收首饰。按照流程,她在预约时完成了验料排号,等到取钱的日子,门店再次验料称重,确认首饰本身并无问题。然而,当涉及到镯子的回收时,店员却以镯子是固定圈口、没有改圈为由,声称称重与购买时的重量存在0.2的差值,需要扣除165的克重损耗。

于女士认为这种说法不合理,她多次与店员沟通,甚至拨打了消协电话寻求帮助,但消协只是接诉,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复。由于重新预约排号需要更长时间,于女士无奈之下只能妥协,最终以低于原定金额的价格回收了镯子,原本可以盈利的回收行为,最终却倒扣了钱。

在2月19日,于女士预约了荟萃楼中东店的回收服务。在回收过程中,同样是改口的戒指,一只戒指被扣除损耗205,而另一只戒指却被告知没有什么大损耗。当于女士询问K金的回收价格时,店员告知是850元一克,而当时其他平台上的K金价格仅为五百二十多元。

于女士对这一回收价格表示质疑,店员却表示这是厂家的规定,补料的价格就是如此。于女士不禁思考,这样的回收价格是否合理?商家是否在利用信息不对称,从中获取不合理的利润?消费者在回收珠宝时,往往缺乏对市场价格的深入了解,只能被动接受商家给出的价格,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让消费者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天津街店的回收经历更是让于女士感到愤怒与无奈。于女士和朋友一同前往店铺,预约回收首饰。当时,店员表示她朋友的首饰有问题,而于女士的首饰则没有问题,并为两人分别预约了20号和21号的日期。

然而,到了约定的日子,店员却再次验料后声称于女士的镯子和戒指钻石有问题,建议她换款。于女士感到困惑,明明之前已经确认没有问题,为何现在又出现了问题?店员解释说现在就是难以回购了,如果不换以后都换不了了,年底还可能会取消回收,即使有证书也成了废纸。并且店员叙说现在换购可以帮您以内部价格换出一个更有价值的戒指并且超出部分给予一定现金补偿

在店员的诱导下,于女士无奈同意了换款。但当她第二天想要退回原本的戒子和镯子时,店员却以证书已经粉碎为由拒绝了她的要求。并于24日于女士在去店铺索要然而店员却说原本两件物品已经被溶解。于女士这才意识到,自己被店员诱导消费了。她原本的镯子和戒指价值两万一,却被换成了一个价值两万四千九的戒指,而且还是在没有看到票据的情况下完成的交易。

这一系列事件,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严重侵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在这些事件中,店员的行为涉嫌诱导消费、不合理扣除损耗以及擅自处理消费者财产等多重问题。消费者在购买珠宝时,往往基于对品牌的信任,而商家却在回收环节设置重重障碍,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也严重破坏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任关系。

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珠宝回收行业的监管,建立健全的行业规范和标准,明确珠宝回收的具体流程和价格标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同时,商家也应加强自律,诚信经营,严格履行对消费者的承诺,不要因为短期的利益而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和自身的品牌声誉。

珠宝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承载着消费者的情感和投资期望。只有通过商家的诚信经营、消费者的理性消费以及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公平、透明、规范的珠宝回收市场环境,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安心回收。

免责声明:本稿件内容由当事人提供发布,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及媒体无关,如有侵权或不实信息可提供材料联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