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首饰警惕“穿衣翡翠”

发布时间:2025-03-28 11:24  浏览量:6

□ 左 鲤

翡翠造假的现象由来已久,大家听到最多的无非是酸洗和染色。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某些不良商家的造假手段也花样翻新,这其中纳米级覆膜工艺,可以说是翡翠界的“隐形杀手”。这种技术让翡翠的绿色和红色区域看起来更加鲜艳,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近年来,非洲翠作为翡翠“平替”的身份一经问世,便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近日,珠宝国检集团(NGTC)瑞丽实验室在日常检测工作中,接收了一批来自当地市场送检的非洲翠样品。在常规检测流程中,技术人员利用宝石显微镜对样品进行了放大检查,注意到部分样品表面呈现出异常光泽,这与天然非洲翠的特征明显不符。为进一步确认情况,实验室随即采用红外光谱仪对样品进行了深入分析。检测结果显示,这些样品表面覆盖有一层极薄的膜状物质,初步判断该物质为覆膜处理所致。随着检测的深入进行,技术人员最终确认这批送检样品存在覆膜处理情况。

珠宝国检集团(NGTC)瑞丽实验室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检测力度,维护当地珠宝玉石市场秩序。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珠宝玉石产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索要销售凭证和符合国家对实验室资质管理要求的检测机构出具的证书,以保障自身权益。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覆膜翡翠”又被称为“穿衣翡翠”或“套色翡翠”,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改变翡翠原有的颜色。从视觉效果来看,“穿衣翡翠”的颜色甚至可以媲美高档翡翠。这种做法并不算是新型的造假手段,覆膜技术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出现,曾一度被运用在各类宝石上。覆膜后的翡翠伪装性极强,不少老手短时间内都辨认不出来。

据透露,制作“穿衣翡翠”一般会选用无色、水头好的翡翠饰品,用泰国或法国生产的清水漆,在玉石表面均匀地涂抹。待清水漆彻底风干后,便会形成一层微米级别的绿色薄膜,能够完整地覆盖在翡翠表面。这种纳米级覆膜工艺肉眼几乎看不出,用手抠也不会脱色。不过,拿到国检去做检测时,鉴定证书会明确显示“致色因素不详”。因此,有些商家会将翡翠饰品先去送检,在取得鉴定证书后再进行覆膜。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消费者在网上花几千甚至几百能够买到带证书‘帝王绿’翡翠饰品的原因,其实所谓的‘捡大漏’,就是一个消费陷阱。翡翠的稀缺性注定其高端奢侈品的属性,因此并不存在‘特价甩卖’‘原产地直销’‘打掉中间商’的情形发生。”该业内人士说道。

那么,普通消费者如何鉴别“穿衣翡翠”呢?

业内人士表示,“穿衣翡翠”是在玉石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膜,这层薄膜并没有深入到翡翠内部。用肉眼仔细观察时,可以看到“穿衣翡翠”的颜色没有色根或色带,整体颜色显得特别均匀,而且看不到天然石的结晶颗粒。如果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就能发现“穿衣翡翠”的绿色只停留在表层,甚至还能看到许多细微的刮痕。这是因为覆盖在翡翠表层的薄膜硬度要比翡翠低得多,在与尖锐物的磕碰中就会出现一些细微的破损。“穿衣翡翠”的膜虽然薄,但是用手摩擦的时候也会感觉到些许的涩感。由于其导热性比较差,摸起来没有天然翡翠温润清凉的感觉。曾经业内也流传着用酒精擦拭辨别翡翠是否“穿衣”,但是随着覆膜材质的不断升级,以此种方式进行辨别的结果也不太准确。

此外,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成品翡翠首饰时,对于以不开盖镶嵌方式制作的饰品需要格外慎重。因为,商家都习惯在翡翠的背面“做文章”,“穿衣翡翠”大多数都是在翡翠的底部进行覆膜,因此所有的颜色都集中在饰品的底部,只要揭开翡翠饰品后背的开盖,其颜色和质地等方面的问题就会看得清清楚楚。除此之外,在翡翠背后做镜面反射的方法,被称为“垫色”,也可以增加翡翠的水头,让镶嵌好的翡翠饰品看起来更有光感。通常绿货翡翠会镶嵌在黄底或金纸上,白冰翡翠会镶嵌在白底或锡箔纸上,这样可以增加翡翠的反光度,使之光感更好。这也是有些翡翠在正面看起来颜色鲜艳,但侧面看却颜色寡淡的原因。当然,这种加工方式在业内是不被认可的。

“消费者要是想买到保真翡翠,首选还是正规品牌或有信誉的线上卖家,切勿盲目相信销售者的夸大宣传和诱人的优惠力度,避免冲动消费产生消费纠纷。”该业内人士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