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买了保健品家属应该找营销者还是自己家消化?
发布时间:2025-04-06 09:58 浏览量:8
最近某品牌汽车高速事故持续热搜,两边人马各自站队,高呼者有之,叫屈者有之
笔者深有感慨,前两年家母生病,出院后尤其注重健康了,并且跟随好朋友开始了寻找健康之路,参加各种理疗,讲座以及保健品的会销等等。家中除了各种各样的保健品以外,我母亲居然把医生开的药也停了。为此,我知道的复发有两次,也住院了一次。
复盘整个事情下来,问题到底出现在了哪里呢?
一.平心静气而言,我母亲本人肯定是第一“责任人”的。因为购买行为是由她产生的,停止服药也是母亲自己的行为。但是住院了七天回家后看着一屋子的保健品,我们做子女的做不到“平心静气”。
二.我们做子女的也有责任。由于各自成家,母亲不愿跟我们生活于外地,所以日常对老人的关心照顾多有欠缺,老人的身心健康不能随时关注到位,日常沟通也仅限于视频或者家中摄像头的几句寒暄。
三.保健品销售单位。母亲每天光顾两家保健品店(已经黄了)和一家理疗店(这不知道是不是被我搞黄的,反正也没了)。但是我在我们小区周围的很多老年人口中的名声也不太好了。
对于这些保健品的销售,我也是做了很多功课。
他们每天需要“上课”,上课的内容包括疾病讲解与恐吓,而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只有他们卖的产品;
会销时候,会有“标兵”到台上去讲自己服用产品后的改善。我母亲就经常会当这个“标兵”,讲完后,他们会送我母亲礼品。让我母亲“参与感”十足。
工作人员会经常到我家送“关怀”,家里的摄像头看到过好几次,或者送礼闲聊或者就是闲聊,还组织过去隔壁城市的公园旅游。
店里店长和公司老总对我母亲都特别了解和尊重,店长会请我母亲等人吃饭,老总还与我母亲握手合影。我母亲感觉特别受到了重视。所以,有时候母亲明明不想买他们产品,但是他们会销的时候已经把东西直接拿到了她面前。
他们的产品名头都特别的大。某某专利技术,某某研究院产品,某某国家进口的,某某长寿研究协会推荐的。。。
所以这几天的某件车祸事故,便让我想到了这件事情
一边委屈地说“第一次见到出事故了找车企”,另一边说“你营销时候说过的话对不了现”,大家哈吵得不可开交。更有甚者,把逝者家属都查了底朝天了,并沾沾自喜引以为乐。
个人观点:考虑事情,逻辑上要通的。前一段时间某一家车企“智驾”上线,由于频频出事,老板说是只是在互联网上进行了学习,所以还不够好。各位,没有经过实测便卖于消费者的服务产品,这个逻辑上就是不通的。与没有经过临床就让病人吃的药有什么区别?
这起车祸事件最终也会过去,驾驶员应该是第一责任人的,但以后的消费者可不能像我母亲一样,因为握了手合了影,便不顾一切,更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随便把“药”也给停了。受苦受罪的终究还是自己。
企业在营销上,应该更加注意,切记不要过度宣传。如果保健品公司都是像脑白金一样,只一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而不过度宣传其根本没有的治病左右,我们做家属的,不会去责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