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做珠宝?设计师的脑洞大到你想象不到!

发布时间:2025-03-29 19:55  浏览量:6

3月23日,2025北京国际珠宝展于国家会议中心闭幕。

作为今年国内第一场大型展览,记者发现,本届展会不仅是珠宝美学的视觉盛宴,更是一场材料与工艺的革新实验——金属与宝石的多元融合、传统技法与现代技术的碰撞交织,正悄然定义着行业的未来方向,展现出行业蓬勃的创造力。

铝镶嵌彩色宝石制作的蜻蜓首饰

材料融合

从“贵金属依赖”到“万物皆可设计”

“你看这个大蜻蜓是用铝做的,铝的延展性极佳,可以反复塑形而不易断裂,经过高温灼烧可以呈现出艳丽的色泽,看着大,其实很轻的。”在“偏爱珠宝”的展柜前,主理人晶晶向记者展示她带来参展的新品,手指轻弹金属表面,发出清脆的声响。她坦言,近年来金价持续走高,倒逼设计师探索更丰富的材质:“银、K金、铂金早已是常规选项,但像钛、铝金属这样轻盈的材料,能让设计师设计出更夸张的廓形,且不用担心造成佩戴者的负担。”

如果说金属革新解决了成本与佩戴体验的痛点,那么宝石的跨界组合则成为设计师表达文化哲思的载体。

尚末·春不晚

本届珠宝展上,“尚末首饰”品牌主理人孟祥东带来了今年的新设计“春不晚”系列,银质的叶片上,金色的斑点犹如阳光透过树叶洒落,以绿色的橄榄石镶嵌。“春天新叶的萌发需要一种破茧的力量感。”他指向叶片细密的皱褶纹理,“我用皱金工艺模仿植物舒展的张力,橄榄石的绿色不是单纯的装饰,而是想让佩戴者感受到生命迸发的瞬间。”

尚末首饰展台,孟祥东正在和消费者介绍设计新品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金迹珠宝”的展柜,主理人周志雄带来了两只蝴蝶。蝴蝶翅膀缀满了细密闪耀的钻石,在灯光下闪闪发光,一只蝶身采用了和田玉籽料,另一只则将蓝宝石与钻石组合在一起。灯光下,宝石的璀璨与玉石的温润交织出奇异的光晕。“和田玉代表东方的含蓄,蓝宝石和钻石则是现代和精致的代名词。”周志雄用手指着蝶翼上的手工锤纹,“每一道纹理都是工匠手工做出来的,这种和纸一样薄的金片才能呈现出这种飘逸的灵动感。”

金迹珠宝展台前,消费者正在拍照

材料融合是近几年行业珠宝展上频繁出现的设计趋势之一。不只是彩宝、玉石、珍珠、玛瑙、欧泊,还有珊瑚、碧玺、木变石、彩陶、檀木等,不同的金属结合不同的宝石,赋予了设计师更多灵感。

工艺破界

非遗技法与智能制造的共生

在周志雄的“丰收”系列展柜里,金灿灿的麦穗从灯光下垂落。记者凑近细看,麦芒部分细如发丝,采用了传统的花丝工艺制作。“但下方的枝干用了3D打印技术。”周志雄指向麦穗部分,“同时,电镀工艺又让作品表面呈现出足金的质感,给人一种金灿灿的感觉。”他表示,这种“新旧混搭”并非妥协,而是为了让非遗技艺适应现代生产需求。“手工制作周期太长,结合智能制造后,小批量生产成为可能,且降低成本后,年轻消费者也能收藏得起‘轻量级’非遗作品。”他说。

金迹珠宝·丰收系列

周志雄的“蓬勃生机”系列作品也颇具烟火气——形似簸箕的吊坠、胸针、耳饰,在灯光下流转出一种拙朴的美感。“簸箕寓意很好,筛去糟粕,留住精华。就像我们人生一样,总要留下一些好东西。”他进一步解释,“这系列作品用了编织工艺,但不是传统的手工编织,而是3D建模,价位可控且不费时间。”

孟祥东则非常擅长使用皱金工艺,无论是灵感来自于榆钱叶子的“有余钱”系列,还是今年的新品“春不晚”系列,他都通过高温灼烧让金属表面逐渐泛起波浪状的皱褶,模仿植物自然的肌理。“这种工艺除了可以在银上做,金子也可以做,我还尝试了K金和铂金。”孟祥东介绍。

剪金银也是他常用的工艺之一,把足金剪出想要的形状来,然后用高温大火把它和银饰烧在一起。柜台里陈列的一排手镯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孟祥东解释:“我在手镯表面做了一些肌理,它有一种起伏感,有点像你从高空俯视山川的感觉。再加上足金的叠加,像阳光洒向山川大地,光阴流逝,让人感叹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远处,一件名为“一鸣惊人”的蝉形胸针吸引了记者的镜头。蝉身是茶晶,前翅用皱金和剪金银技法打造出羽膜,后翅则采用花丝工艺编织出镂空感,虚与实的对比,仅靠工艺就模拟一前一后透明、虚幻的感觉。

尚末·一鸣惊人

也许10年前,消费者最爱问“是不是足金”,但如今,更多人关心作品背后的工艺与故事。本届珠宝展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黄金珠宝行业的变化与趋势:设计师们既敬畏千年工艺的厚重,又敢于用科技解构传统;既追逐材料的无限可能,亦不忘在方寸之间注入哲思。正如一位观众在设计师展区告诉记者:“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手艺人和时代对话的印记。”